浩然长篇小说《乡俗三部曲》之
《半路夫妻》
十五(2)
这一“慢慢地养”,转眼就是八年!
范志良手里攥着一张卷着的报纸,颠颠地跑进果树园子,跑进低矮的窝铺里,有点儿喘嘘地说:“快看,快看,你爸爸被平反了!”
已经从小姑娘变成了“老姑娘”的李兰,正伏在小小的木桌上写作,听到这话,抬起头来,冲着范志良那张兴奋异常的脸孔,注视片刻,才叮问一句:
“从哪儿传来的消息?”
“报纸上登着。是陈玉明告诉我的。”
“好呀。其实我早就料到了。”
“你赶快回北京吧!”
“去做什么?”
“找个好医院,彻底治治病呀!”
“不。我决不走回头路!”
范志良劝解说:“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不应该再结疙瘩。”
李兰摇摇头回答说:“时间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意志,我当时冲他们发过誓。如今我的路还没有走完,这样子去见他们,是证明我走对了呢,还是走错了呢?”
“你赶上个不正常的时期呀!”
“时期不正常,我的思想正常,我的行为正常。这十几年的生活过得很充实。过不了多久,事实将能证明我的路走得对。”
范志良感慨地说:“甜水庄没给你好处,光让你吃苦了……”
“您是个聪明人,今天为什么说起糊涂话?我有三大收获,许多跟我同龄同时代的人比不了。”李兰有些激动地站起身,倚在小木桌边上,冲着范志良扳着手指头说,“第一,我亲手栽了几千棵果树,等到它们进入盛期,每年能生产五、六十万斤水果。这谁能比?第二,我真正地跟农民打成了一片,我一直泡在实实在在的生活里,我起草了一部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再修改一遍,早晚能够出版。这谁能比?第三,我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我得到了您这样一个真诚而又善良的人。只有您能够帮我实现理想,走完我要走的路。”
范志良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第三”点。他几乎被这句话吓了一跳,直到离开那个小窝铺,都没有再开口。他不知道该说什么!
夜晚,他躺在小草棚的土炕上,久久地不能睡着。他把李兰摆的那三条收获,一点一点地反复品评。他觉得每一条都是明白的,实在的。特别让他意外的那个第三条,如今平心静气地想想,并不该认为意外。在这个世界上,谁对李兰最了解?只有范志良。谁对李兰最感恩?只有范志良。谁对李兰最喜爱?只有范志良。谁能帮助李兰最终实现她的理想、写成她的书,也只有范志良。
他想到这儿,猛地坐起身来,冲着灰蒙蒙的小窗户自言自语起来:
“我得去挣钱!挣了钱攒起来。攒两年。盖上三间宽敞的明亮的瓦房,打一张新式的写字台,做一把弹簧软椅。然后把李兰接过来。每天我给她做饭,做她最喜欢吃的。我给她煎药,不管多贵重,也要抓最有效的药。我伺候她,陪着她,让她把她的书写完,让她成功。让她挺着胸膛回到北京去见她的父母!”
于是,范志良坚决地拒绝人们让他当林业队长或是副业队长的要求,背上木工的家伙斗子,到平原上耍手艺了。
他每两个月回一趟甜水庄,为的是看看李兰,同时把银行的存款单子交给李兰保存起来。
太阳搭在西山梁上,高阔而又明净的蓝色天空,抹着几片鹅毛一样的云。云天映在渠水里,象玻璃彩画,被几只游来的肥大的鸭子给撞碎了。
范志良走上小木桥,正巧碰见从对面走来的陈老头。
陈老头已经弯腰驼背、步履艰难。他背着粪箕子拾粪,实际上在遛弯儿。
“是志良吗?你可回来了!”老人家诚心诚意地对范志良唠叨,“你看看副业那一摊子,让那些败家子儿给糟践成啥样子了!不光不往里挣钱,还往外赔钱!你就快点儿接手干吧,在甜水庄我就信服你!”
范志良很感激地向老人家表示:“我说话算数,只要给我的这两年时间期限一满,就回村搞集体的事儿,象当年那样儿!”
他们又闲谈了几句,范志良告辞走下堤坡,绕到小五道庙的废墟跟前。
宋奶奶坐在坍塌的石头台阶上,看着玩耍的重孙子。她秃了头顶没了牙齿,可是耳朵不聋,眼睛不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