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时代的风采〉序》

(2017-10-12 09:27:05)
标签:

浩然

创作

杂文

建材

文化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时代的风采

 

《时代的风采》属于一本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的合集。全书十八篇作品,所描所绘都是搞建材,以及跟搞建材有关系的人物与事件。阅读起来,好似被作者拉到建材局的一次群众集合的会场上,把他熟识的人与事一个个、一件件地介绍给我们,实在是目不暇接、热闹非常。读过以后,觉得很开眼、很充实、很有收益,尤其从内心发出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

纵观书林刊海,反映建材行业题材的文章实在太少了。从本质上说,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每天、每时的衣、食、住、行,宗宗件件都离不开建材这一行业的劳动者们,而事实上身受其惠却很少注意到他们的劳动和奉献。“人学”的专门家们,似乎更不屑一顾,结果就形成这样一种局面:专门表现建材生活面貌的文学书籍——《时代的风采》似乎就成了罕见的独一本。仅以北京来说,生息生产在建材岗位上的职工就有八万之众,建国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才出了这么一本写他们的书,实在少得可怜,所以这一本就显得难能可贵;无论作品艺术水平高低深浅,都值得我们欢迎,有必要读一读。

申振海同志是一位“老建材”。从六十年代起就干这一行,三十多年一直跟砖、瓦、灰、沙、石以及跟搞砖、瓦、灰、沙、石的干部和工人打交道。七十年代初我们有过接触。那时候他在北京砖瓦总厂搞通讯报道工作,专门从事“建材信息”的宣传与交流。他爱建材工作,爱搞建材的人,不满意反映建材职工的文艺作品“微乎其微”的状况,立志要拿起他不熟练的笔,自己动手试上一试。于是他找到了我,还有工人出身的诗人李学鳌同志求助指导。其情殷殷切切,其心诚诚恳恳,很使人动心,时至今日还在我的脑海里留有一个“门外汉苦苦钻研文学创作”的明晰的印象。一篇不足两千字的《创新路》,一九七二年我看过的手稿,改了十二次,直到一九八一年才在《北京科技报》上刊出。这种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能不令人崇敬吗?

这一次,他专程跑到三河县我那小巢里来寻访,特意带着我十八年前给他写的信,而且说,音讯两断的这些年间,他一直按照我信上所指的学习之路而磕磕绊绊但又一心不二地摸索过来的。《时代的风采》就是他摸索过程中的收获和成绩。我怎能不为之高兴,怎能不向他献出我衷心的祝贺呢?

申振海的收获和成绩,使我联想许多“老生常谈”,但近几年人们不再谈,羞于谈,甚至被一些年轻的文学爱好者讨厌、拒绝的,却又是许许多多人实践验证确实属于成功的经验。“成功的秘诀是持之以恒的刻苦努力”,这一点被申振海实践了,所以他的创作学习有了收获和成绩。“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可以通过努力能够熟悉的生活,不要见异思迁地追逐行情”,这一点也被申振海坚持了,因此他的创作学习有了收获和成绩。“为人民大众写作,为推动时代进步写作,不要为私自的名利写作,才会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这个根本的方向性的问题上,极容易“知人知面不知心”。然而申振海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向我们,向广大读者坦诚地吐露了他的心愿:“我作为建材职工队伍中的一员,立意要为我的同伴争个公道,使他们占有历史上应占有的那一页,这就是我编著此书的动机。”由此,我不仅知道了申振海的“面”,也听到了他的心声,明白了他写作之所以有收获有成绩的力与源的保证;同时也看到了他的前程——如果他这样地照直走下去,不被文学界时时起的风、掀的潮所动摇,那么,在创作上一定能够取得更可喜的收获和成绩。

 

                             一九九○年九月二十三日急草

 

发表于《时代的风采》文津出版社1991年1月。收入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泥土巢写作散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