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穆乡蓓蕾〉序》
(2017-06-21 09:42:46)
标签:
浩然大厂穆乡蓓蕾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穆乡蓓蕾〉序》
土地干旱了一秋一冬一春天,在人们焦急的等待中,忽然有一场不大也不小的雨水降落。雨过天晴之后,树叶青翠了,花朵鲜艳了,小麦吐穗了……特别是播撒在田野里的种子,争先恐后地钻出土来,绿满垄沟绿满大地,格外亮眼!
看着这喜人的景象,我想到自己为之艰苦奋斗的农村“文艺绿化工程”,想到落脚的三河和周边地区的文学青年,特别想到大厂回族自治县文联和教委正在编辑出版的一本中小学生作文选集。这本“选集”包括一百二十多篇优秀作文,文章的小作者们尤其像此时大地上那些嫩绿的小苗苗。
正当盼雨盼水盼得心急的日子里,跟我一样也在大厂县从事“文艺绿化”劳作的小说作者潘嘉章、儿童文学作者范永昭,专程来到泥土巢,喜盈盈地向我叙述了一幅令人欣慰、振奋的“耕耘图画”:大厂县的县委和政府极重视教育工作,所以中小学学龄的入学率都是100%;同时重视抓教育质量,尤其是语文教育很有成绩;两年多的时间里,一万三千名中小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写出了几万篇作文,有两千篇被评为优秀;从学校到学区,再到教委,又来了一次层层优中选优,最后筛出拔尖的一百二十多篇,编成这本作文选集,交给北京出版社要铅印成书,向全国发行,一展“活蹦乱跳”的蓬勃面容。这在一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小县来说,可谓收获丰硕。小作者们排列了长长一队,比作原野上的“雨后春苗”,我觉得是最贴切的形容。
重视语文教学,指导孩子们阅读与写作,鼓励他们之中阅读与写作成绩显著者,促进其相互竞赛的雄心,培养其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与能力。用这个教育手段,在农村所有挂着黑板的地方,造成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氛,让孩子们在这种良好环境中生长身体、充实头脑,无疑是对当今流行在城乡的那一些可憎又可怕的铜臭风、颓废风、陈腐和庸俗风等等邪恶风气一种有效的抵御。这种做法,就如同为庄稼苗提供充足的阳光雨露,使之茁壮成长而避免干旱、洪涝和害虫的侵蚀一样,实在是利在今朝、功在千秋的善举,令人敬佩之至!
我是个搞文学创作的。从十七岁起,又笨又傻又死心眼儿地搞到六十二岁,虽经历过数度钻刀山、履薄冰的风险,也受过(仍在受着)火燎油煎的折磨,但一直不怨不悔不回头。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和无情的岁月,把我演变成一棵枝枯干朽的老树,自知“盛果期”不仅已经变为过去,而且再不可能复返,就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放到编刊物、纂丛书等等扶植文学新人的工作上。因为我太爱文学这个事业,企盼这事业后继者众多,能够常青常绿。为此,我当然希望这本作文选集的作者——小苗苗,都长成文学的树木,最希望其中有数株长成中华民族文学大厦的栋梁之材。但是,国家是由无数座大厦组合而成,不能只有文学这一座。而这些小作者长大成人之后,会各有所爱、各有所长,不会都迷恋文学和献身文学,从而长成文学作者。然而,不论他们长成哪方面的人材,语文教育所给他们读与写的知识和能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人材大树的根子,它是各行各业大厦的基础。我敢断言,没有读与写知识和能力的人,不可能成为任何方面的大材大料。
在为时不太远的十年或十几年之后,这一百多篇作文的小作者们,一定会活跃在大厂县的各行各业,也将会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他们当中哪些同学成为其行业的中坚和优秀人物,必然由他们今天这小苗子阶段就开始的读与写的学问根子扎得深或不深去决定了。有作文入选这本书的同学,自然可喜可贺,但毕竟仅仅是个开始,长知识长能力的开始,距离成材,还有遥远的路途要他们去求索攀登。常言说:“有苗不愁长。”长,靠园丁们经心培育,更靠自身的勤奋、刻苦的学习。我祝愿大家都长成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
发表于《穆乡蓓蕾》北京出版社1994年9月。收入《泥土巢写作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