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长篇小说《乡俗三部曲》之
《终身大事》
十三(1)
闺女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对象,又按着愿望定下“男到女家”,同时很快当地选择妥结婚的吉日良辰,这对曹家的寡妇王金环来说,一切艰难困苦都已经过去,展现在脚底下的,是锦绣前程。范木匠的来临,并非是什么决定性的事情,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这就是说:那个三开的大衣柜打上了,国庆节那天闺女要结婚;打不上的话,国庆节那天闺女也要结婚。当然那大衣柜如期打上最好,这能使王金环越发觉着心满意足。她对范木匠本人的一些推测和猜想,也不过是好心气的人兴致所到罢了。倘若倒退两个月,当这个寡妇正为独生闺女嫁不出去而焦头烂额的时候,她对自己的愁事还愁不过来,哪还有什么时间和心绪“琢磨”旁不相干的人呢?范木匠是当年那个挨过斗的劳动模范也罢,不是也罢,都没啥重要关系,念头一闪,也就自然而然地给扔在脖子后面,再不会重新闪现。反正王金环只剩下打大衣柜这一件事情了,木匠一到,大衣柜也就十拿九稳。所以这几天里,她欢欢喜喜地伺候饭菜,张罗茶水,晚上脑袋一沾枕头就呼呼睡着,连梦都不做。好多年都没有这么心情宁静过啦!
这一天吃完早饭,闺女小妞要跟未婚夫结伴到碾子营去。本来女婿何光明可以一个人回去看看,把这边已经找到木匠、正打大衣柜的事儿告诉那边的老人就行了。小妞偏要跟去:他俩已经形影难离,只好“卖一个搭一个”。年轻人嘛,他俩好,当妈的高兴呀!
小妞还挺懂事儿地拉何光明跟范木匠交待一声:
“范大叔,我俩出趟门儿,傍晚就赶回来,不陪着您啦!”
“请便,请便!”
“我妈要是招待得不周到,您可得多原谅着点儿。”
“嗐,你还跟我客气个啥,快点儿赶路吧,一会儿天就热了!”
“您真好!”小妞临出门的时候十分真诚地说,“念小学那会儿,我们有个老师,跟您的脾气一样,心肠一样,连说话的声音、迈步的姿态都差不离儿。我们可尊敬他啦!可惜以后调走了,再没回来看过我们。”
范木匠放下饭碗就下地穿鞋,叼着小烟袋就把家伙斗子提到后院,再把各种形状的木片、木条和木块等等,一趟一趟地搬到后院,然后把抽了半透的烟叶末子磕打掉,就动手干活儿:主要零件都做齐全,要开始组装了。
王金环把锅碗刷洗干净,给范木匠沏了一壶浓酽的花茶,放到大桑树的树根儿下,又摘了几个又大又红的西红柿,用盘子盛着,搁在家伙斗子旁边。随后,她背上头天傍晚就准备好的半布袋麦子,离开家,奔街里的加工厂去磨面粉。
人得喜事精神爽,她看什么都顺眼,走路都显着有底气。过去每当她走在街上,尽管没有低头耷脑地迈步,可也不敢东张西望;一个守了寡的女人,仿佛连看看风光瞧瞧人的权利都没有。如今,王金环的闺女找到了女婿,这等于宣布她升了辈数,不再是小媳妇或小寡妇;而女婿的入赘,又证明她真正地实践了十年前的那个“不再改嫁”的诺言,说到做到,很有骨气。于是,王金环一到街上,便理直气壮地挺起胸膛,昂起脑袋,左瞧右看。见着人,不论是男是女,都大方热情地打招呼;说起话来,比过去的嗓门大、声音高。
她走着走着,突然发现从对面走过来的英子妈,不由得一拍衣裳襟儿,大喊大叫了一声:“我的天哪,这回可真对不住你!”
疾行猛走的英子妈,本来要先开口跟王金环说事情,却被她这声调给闹得一惊,被她这神气给闹得一愣,一时噤住口,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了。
“嗐,这几天忙得我丢三落四的。”王金环十分抱歉地说道,“竟把派遣出去的兵马给忘了,让你在燕山镇白呆了三四天!”
英子妈终于把王金环这一连串动作的意思听明白,连忙解释说:“没白呆,到了昨儿个晚上,我那女婿总算给找到个合适的。木匠师傅真是缺者为贵呀!”
“就是缺,要不……”
“告诉你,这个木匠师傅年纪不大,道行可不浅。论手艺,不是天下第一流,也得算第二流。这种手艺人,当然难伺候一点儿。不计件儿收费,要按天算工钱。一天五块整,半分不能缺。一天要管三顿饭。早上随便点儿,中午饭和晚饭起码得八个碟儿,鸡和鱼得调换着上桌。要有酒,得原瓶的,不能喝零打的。别的没啥了。对,做活的时候还得供烟卷抽。杂牌子的可不行,要带把儿的。妈的,简直比来个皇上二大爷还难招待!你要嫌条件高哇,嘿,过了这个村还就没有这个店了!”
王金环听她机关枪似的“嘟嘟嘟”地往下说,想打断又打不断,只好冲她摆手:“用不着了!用不着了!”
“你就咬咬牙吧,有钱买马,就有钱置鞍!”英子妈接着自己的话茬说下去,“我一鼓肚子替你答应了,雇!反正你就一个闺女,一辈子就办这一回大事儿,多花点儿就多花点儿呗!”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