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泥土巢
泥土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907
  • 关注人气:5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苍生〉是怎么写出来的》(2)

(2016-12-11 11:10:28)
标签:

浩然

创作

杂谈

苍生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苍生是怎么写出来的

(2)

 

    做梦也不会想到,“文*化大革命”的年,我却成了被认为全国唯一的一个在创作上走了弯路的作家。所谓“文*革”期间,中国文坛只剩下“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那个作家。粉碎“四人帮”以后,我的人身受到清查,作品受批判,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被取代表资格。开头,我的思想认识转不过弯子,愤慨、抵触、委屈、不服气。这当然全都无济于事,不可能扭转局势而改变我的困境,所以我又陷入悲观、迷惘的苦闷之中……

    不管我认帐不认帐,也不管这笔帐到底怎么算才合情合理,反正在大势所趋的情形下,“栽了跟头”已经成了事实。面对着“栽了跟头”这个不能抹掉,也不能回避的现实,我该怎么办呢?

    在闹情绪、发牢骚、等待、消沉中消磨日子吗?靠卖名,挂着作家的牌子(反正每月能领取不算低的薪金)瞎混日子吗?我那会儿(一九七八年)已经四十六岁了。对一个作家来说,到了这般年纪,属于他的“兵强马壮”的艺术青春时期,不是很长了。光阴好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把钱乱花了,可以设法再挣,或者求人借贷浪费了岁月,是绝对不能重新得到的。何况我们这一代人白白耽误的光阴本来就不少了。这种时间的紧迫感,促使我希冀“东山再起”,因而形成一种严的逼迫。

    同时,我认为有人出于“文人相轻”的嫉妒和有人不了解我而把我贬斥得面目皆非。在那段非常的历史日子里,我有缺点和错误,但自信终归是个正派的好人;今天和以后,也是个对社会有用处的人。那么,我要用什么向别人,向大多数不明真相的人证实这种自信呢?以牙还牙地斗?打官司告状地争?都不是上策。只有作品,只有继续握着笔写作品才靠得住。作品是作家灵魂的影像。作品能够最准确地显示作家品行的真面貌。作品可以使作家获得他应获得的一切,其中包括公正的评价和待遇。在哪儿栽倒的,再从哪儿爬起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弯路走上直路,是最好的计谋,最有希望的前途。于是,我的不服气的情绪变不泄气;随着把打算诸实践的进程,不泄气又升华为自爱、自信、自强的志气。这志气也成了我奋发努力的一种逼迫!

 

 

    人生之路又一程的大目标确定之后,我给自己立了个座右铭:“甘于寂寞,安于贫困,深入农村,埋头苦写。”我逐渐认准:自己如果切切实实地照这四句话做下去,才算没有在命运的安排面前屈服,而会成为一个胜利的强者。四句话里如果有一句做不到,或半途而废,“自生”的我,将注定要“自灭”!

    本着这样的精神,在生活和艺术实践的拼搏中,我首先采取了四项具体措施:一、重新认识历史;二、重新认识生活;三、重新认识文学;四、重新认识自己。这“四个重新认识”基本上是交叉进行的。为了重新认识历史,我回到老“生活基地”,回到我第一个短篇小说《喜鹊登枝》和第一部长篇《艳阳天》取材的那些村庄,跟当地基层干部和农民一起“反省过去,思考未来”。为了重新认识生活,我把女儿带到县城安家落户;同时跑过许多陌生的地方,结识许多陌生的人。为了重新认识文学,我读了大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包括买了几十年、一直放在书柜里没有翻过一页的《莎士比亚集》。为了重新认识我自己,把全部著作逐本逐篇逐字地检查一遍……

    “重新认识”,并非只为否定,也不是只有否定。而是站在随着时代发展而提高了的认识水平线上,看历史,看生活,看文学,看自己,该否定的观念就勇敢地否定,该肯定的观念就大胆地肯定;就像毛泽东同志教导的那样,光明磊落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四个重新认识”,对我来说很不轻松愉快,每每十分痛苦。比如“重新认识历史”。我要重新认识的建国后农村发展历史,并非别人的历史,而是我们自己的历史,是我本人以热情、积极、虔诚的心态参与“制造”的历史。要对这样的历史上的某些阶段的实践和某些根本性的问题加以否定,仅牵扯着我的感情,而且关联着究竟什么是文学,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学种种大问题,尤其关联着对我自己的鉴定估价,触动着我的灵魂……

    不论怎么艰难痛苦,我总算闯过一道道关卡。我终于承认了我们在历史上犯了错误,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本文开头所说的那种不认帐的抵触情绪渐渐释解。因为起初我有一个疙瘩解不开:几十年,包括在“文革”期间,我处处事事都是听党的话,照党的规矩办事的,我怎么会错了呢?此时觉悟:连党都犯了错误,我就那么高明出众,而没犯错误吗?承认了错误,为形象地再现历史教训,也为体现自己的进步,我很快地作出新作品,被称谓“反思题材”的长篇小说《山水情》(拍成电影,改名《花开花落》)、中篇《浮云》及《老人和树》。

    这番对历史的重新认识的结果,还给我一个重大思想收获:认识到农村必须实行改革。这一初步的觉悟,引导我越发热情地投身于农村,从事“重新认识生活”的实践活动。其间,创作了《能人楚世杰》、《傻丫头》、《姑娘大了要出嫁》、《赵百万的人生片断》和 《机灵鬼》、《误会》等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中、短篇小说。

    然而,我的“重新认识”毕竟在进程之中(至今如是),当农村改革热热闹闹地展现在眼前,我又对许多事物不理解而感到是非难辨、好坏难分,由此陷入困惑。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