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第二十六章(2)

(2016-01-21 10:05:13)
标签:

浩然

梁秋川

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

文化

分类: 资料

《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

                                     梁秋川

第二十六章(2

 当作品的整理工作告一段落,开始了书信的收集后,我的这个困惑才得以释然。

父亲一生中收到过大量各类来信,同时也写过难以计数的信函,由于时间久远,涉及面广,收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便成了一项长期而困难的工作。我们向父亲生前的亲朋好友发出征集信函的请求不久后,杨啸叔叔便将68封192页的书信复印件寄到我们手中。杨啸叔叔不仅将这些书信复印件按照时间顺序标注上编号和年代,还向其他与父亲有过交往的人征集,并提供给我们许多线索。翻阅杨啸叔叔寄来的那些信件,我们发现这些书信是从1970年开始,直到最后的一封通信,哪怕是只有几行字的小便签都完好地保存着,唯独不见在此之前的。我们十分清楚,他们之间的通信决不是在七十年代才开始的,便发出询问。杨啸叔叔的答复是:早期的那些信件肯定没有故意丢毁,但翻遍所有的地方也没有找到,很可能是在几次大的搬迁中不慎遗失了。对于这种假设,我们和杨啸叔叔感到痛惜和遗憾。

在一次清理父亲物品时,我偶然发现一叠系捆得整整齐齐、结结实实、因时间久远已经有些发黄的旧信件。当时,我们正收集、整理父亲发出的信函,对所收信件的整理没有列入日程,无暇顾及。对此,本可以放置一旁,继续清理工作。如同鬼使神差一般,我竟不嫌费时费力打开了这个信捆,使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信封上是我所熟悉的父亲的笔迹,收件人的位置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杨啸”。父亲写给杨啸叔叔的89封早期信件(1957年至1969年)竟“藏匿”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在场的大哥红野回想起来:“文革”中“抄家风”刮起来的时候,杨啸叔叔曾把一些“贵重”物品从内蒙转移到北京,交给我父亲代为保管。这些“贵重”物品中除了杨啸叔叔早年间出版的著作外,还包括这捆信件。

父亲写给杨啸叔叔时间跨度近50年的信件基本收集齐全,我心中的喜悦与激动是可想而知的。这157封信件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不仅谈论到文学创作,也涉及到思想意识,而且涵盖到个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阅全部信件,给我最的感触是:这些信中所谈所有问题,都是开诚布公、坦诚相见的,没有任何拐弯抹角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父亲致杨啸叔叔的信件如此,那么杨啸叔叔给父亲的信中也会是同样的吗?

杨啸叔叔因要出版他的《文集》,拟将他写给父亲的那些信编入其中。我们很快将杨啸叔叔那281封被父亲保存完好的来信查找出来。为了解除心中上述的疑问,借清点之机,我浏览了这些来信,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在父亲与杨啸叔叔438封的往来信函中,我看到了他们之间用纸笔的倾心交谈,看到了挚友间的思念、友爱和深透的理解,看到了相互间的无私帮助与支持,看到了真情与真诚。他们之中任何一人取得点滴成绩和进步,都会引发对方的喜悦,而表示由衷的祝贺和肯定;任何一人遭受暂时困难和挫折,都会引起对方的忧虑,而发自内心地给予勉励和支持。

在很多时候,父亲与杨啸叔叔写出新作品,都要先寄给对方征询意见,相互探讨。无论是征询者,还是被征询者,都是认真坦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绝不包含一点敷衍的成分。这些新作品,有的是在报刊上刚载出来的,有的则是尚未发表的手稿。他们对这些新作的看法,除了有机会面谈交换意见外,很多都是在信件中表述出来的。诸如,父亲在看过杨啸叔叔《春》的手稿后,在复信中除了肯定它的优点外,还指出:“这篇东西的中心思想不够突出,这种思想是作家的主观意图,也就是说,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里人物形象的塑造,企图告诉读者什么?也就是说,读者读过它之后,会得到哪些强力感染?其次,对事件安排和情节的选择也缺乏推敲,上庙会遇事,尤其拖拉机耕地那一场,显得陈旧、落套。而最主要的缺点,是人物的精神活动太少了。”杨啸叔叔在看过父亲《蜜月》的手稿后,在信中谈了自己的看法:“小伙子画画的细节似乎未交待清楚,他画的是船呢,还是画的河呢,他画了回去做什么用,如果是为造船,恐怕像写生似的画回去是不行的。”《蜜月》修改发表后,杨啸叔叔又在信中谈了自己的感受:“发表稿与原稿比生色不少,要完美得多了……对妈妈把男主人公锁在屋里的情节不够新颖,两个主人公虽然也很活,也很可爱但不如《并蒂莲》、《朝霞红似火》,不如那两篇更耐人寻味。”针对父亲的《姑娘和铁匠》,杨啸叔叔认为:“人物性格有的刻画还嫌不足,比较明显的表现铁匠作为一个重要人物而他给人的印象却不甚鲜明。”对电影剧本《老支书高松山》的初稿,杨啸叔叔认为“有些人物的性格还不够鲜明,有些地方没有充分展开,整体看来还比较粗。”不仅是已经完成的作品,就是一些创作构想也在他们相互探讨的范围之内。1970年底,父亲准备创作长篇人物传记《王国福》,杨啸叔叔得知创作构想后,详详细细给父亲写了五大条建议。当《王国福》写出了全部大纲和一部分初稿后,《人民日报》发文,不允许写真人真事,父亲便打算将其与以前草拟出的《金光大道》第一部合并。对父亲的设想,杨啸叔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王国福》与《金光大道》合并,认为不合并为好,《王国福》已经搭起架子,也写出了前一部分,《金光大道》也同样,合并,则需要打乱后重新结构。如果将名字更换,增加些虚构情节,则可事半功倍。”1971年底,父亲收到杨啸叔叔寄来的小说《红雨》的故事提纲,欣喜之余,立即复信,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这样的实例是很多的,不胜枚举。

                                未完待续

  《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已团结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