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第二十五章(4)
(2016-01-13 10:56:10)
标签:
浩然梁秋川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文化 |
分类: 资料 |
《曾经的艳阳天
第二十五章(4)
浩然,一个像鲁迅一样骨头最硬、意志坚定、心地无私天地广、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坚定信仰不动摇的人民伟大(至少在我们心中认为浩然是伟大的人民作家)作家永垂不朽!
父亲去世的当天上午,我们便与治丧委员会初步商定6天后,也就是2月26日举行告别仪式,《北京晚报》在第一时间将这一消息报道了出来。等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联系具体事宜时,才被告知26日已有安排,只得将告别仪式的时间后延两天,但许多读者没有看到媒体上后来发布的消息,26日便来到八宝山向他们所喜爱的作家做最后的道别。
父亲的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东大厅举行。公墓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按照有关的规定,只有副部级以上的领导才可以使用这个告别大厅,但鉴于父亲的声望和影响力,可以破例,如果最大的那个礼堂不是正在修缮,使用那里也完全可以。2月28日,近千余名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及众多的读者参加了父亲的告别仪式,如果依照惯例在较小的告别室举行这个仪式,真难以想象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许多读者撰文表达了自己对父亲及其作品的感受:浩然笔下的人物一个是一个,都那么鲜活、生动。浩然对农村的生活,农民的语言,生活的细节,言谈的方式,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写起来也是得心应手,水到渠成。读着他的作品,有一种亲切感,书中的有些事,实际上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书中的有些话,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话。我们甚至可以在他的书中找到我的祖辈、父辈生活的影子。
以父亲拥有的读者数量及其影响,说他作为一个作家,在自己的文学事业上是一个胜利者,是一个成功者应不为过。
父亲在其杂文《作品与人品》中这样写道:“一个作家真正的成功和胜利,最好是这样的图景:广大读者不知道你的名和姓,而知道你的作品;天长日久,忘记了你的名字,而记住了你的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在另一篇文章《向〈绿野〉致谢及其它》中,父亲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作家不能没有代表作。如果在若干年后,读者把作家的名字记住了,而忘了他写过什么书,他是个可悲的失败者;反之,读者只记住那书,而忘了作家的名字,这是他重大的、根本的胜利!”
父亲逝世后,一篇署名陈之秀的题为《浩然永活读者心中》的博文在网上发表。作者在文中是这样描述的:一天,她的一个朋友打来电话,告诉她要去八宝山送浩然。她左思右想,也没能想起这个人是谁。当得知浩然就是《艳阳天》的作者时,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乃至精彩对话都清晰的在她头脑中映现出来。在文章中她写道:“作者也许并不需要我们记住他什么,他最多最大的愿望可能是希望读者记住书中的故事,或者自己写的故事能够打动读者,产生共鸣,传播一种人文精神和思想文化。”“也许,许多像我一样的读者很多,只知道其作品,不知其人。但是,我相信大家风范的浩然,一个真正的人民作家,农民作家,是不需要读者更多的记起他本人的名字的,而是作品更多更远地播向远方。”
陈之秀在这篇文章中,表述了与父亲相类似的观点:一个作家真正的成功和胜利,是广大读者不知道你的名和姓,而知道你的作品;天长日久,忘记了你的名字,却记住了你的作品和作品中的内容。如果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是成立的,那么,父亲无疑就是一位获得真正成功和胜利的作家。父亲的在天之灵看到这篇文章,定会倍感欣慰,定会更加感到自己就是那些获得真正成功和胜利的作家中的一员。
父亲与他的读者是心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