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第二十五章(3)
(2016-01-09 10:51:19)
标签:
浩然梁秋川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文化 |
分类: 资料 |
《曾经的艳阳天
第二十五章(3)
读者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而忘却他们所敬重的自己的作家。父亲的两次签名售书活动就证明了这一点。1988年5月8日一清早,父亲便来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作家书店,参加长篇小说《苍生》的首发式,并为读者签字售书。书店尚未开门,读者已在门前排队等候,因购买者众多,父亲不得不两次中断签字,稍事休息。1995年9月10日,父亲到天津市东北角新华书店,出席天津秋季书展开幕式,并参加《浩然长篇小说文库》的签字售书活动。同《苍生》的首发式一样,书店还没开门,读者便在门前排起了队,众多的读者不仅购买新出版的《浩然长篇小说文库》,还带来父亲以前出版的其他著作让父亲签名留念。
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再一次的集中体现出来。
父亲逝世的消息刚刚通知一些亲朋好友和父亲的单位后不久,许多吊唁者和新闻媒体的采访人员便纷纷来到家中。有一位《南方周末》的年轻女记者,大约也就是二十多岁的年纪。她本人似乎并非父亲的读者,但她知道她的父母很喜欢父亲的作品。所以在她来采访之前,特意给她在家乡的父母打了个电话,一是向她的父母通报父亲去世的消息,二是告知要前去采访,她的父母叮嘱她一定代表他们在灵前鞠几个躬,以示哀悼和怀念。
前来吊唁的一位北京读者,她原先既没有我们的联系电话,也不知道住址,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为了能前来吊唁,想方设法到处打听。当被询问的人得知她仅仅是一位普通读者后,都拒绝了她的要求。被逼无奈,她不得不另辟蹊径。这位读者把电话打到北京作协,“谎称”自己是浩然长子梁红野的同学,但电话号码丢失了,希望北京作协能告知联系方式。这位读者终于如愿以偿的来到自己所敬仰的作家的灵前吊唁。她向我们讲述了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父亲时的情景:那是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书市上,父亲在那里签字售书。她看到工作人员等一些人与父亲合影留念,也很想能一起合张影。她不好意思贸然上前,也怕遭到拒绝,因而一直在附近观看、徘徊。她的行为举止引起了父亲的注意,同时猜想到了她的意图,便主动招呼她过来加入到合影者的中间。这位读者在吊唁的留言薄上写出了她的心里话:
浩然:
您走了,勿忘我们,人们也不会忘记您。
为了减少京东等地区吊唁者的奔波之苦,我们在三河市故居也同时设立了一个灵堂,由一直与我父母同住的表妹杨桂春在那里照料。那里去了一个奇特的吊唁者。这个奇特的吊唁者一看便知是个从农村来的,他走进灵堂一语不发便跪在灵前磕头行礼,然后起身就要走。杨桂春拦住了他,希望他留下姓名和住址。来人说:他并不认识父亲,也没有见过面,但是他很喜欢父亲的作品,敬重父亲的为人;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心中十分难过,虽然没能在父亲生前见面,但无论如何也要按照农村的习俗在灵前磕几个头。因此,他起大早从一百多公里外的家中赶了来。他一再说明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留下姓名也不会有人知道他。固执的他没有留下姓名地址便匆匆走了,至今也不知道这位父亲的忠实读者姓字名谁,家住何方,这一点难免让我们常常感到十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