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第二十五章(3)

(2016-01-09 10:51:19)
标签:

浩然

梁秋川

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

文化

分类: 资料

《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

                                     梁秋川

第二十五章(3

 1994年6月24日7月17日,父亲作为团长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进行访问。代表团的访问活动在美国华人引起很大反响,各大华文报纸大篇幅地进行了跟踪报道。其间许多从大陆移居美国的华侨留学生得知消息为了向父亲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想和问候,见一见这位曾经影响了自己青春年华的作家听一听他的声音,纷纷打来电话,或驱车赶到代表团下榻的饭店父亲会面作家钮保国在他《我眼中的浩然》一文中就有一段较为详细的描述:“一次,我们正在洛杉矶的一家中餐馆内用餐,一位年龄在40岁左右的华人走过来问我们是不是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是不是浩然。当得到肯定答复之后,他提出希望能单独和浩然先生谈几句话。事后浩然告诉我说,这位青年出国前曾在中国大陆农村呆过,出国后,坎坷的经历使他对于那段农村的生活刻骨铭心。目前他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上班。当他从报纸上得知写了一辈子农村题材的作家——浩然来到了美国,他很想见一见这位作家,所以特意利用休息时间跟踪到了这里,为的是向这位影响了自己人生道路的作家表示敬意。这位写了一辈子农民的农民作家被深深的感动了。他乡遇知音正是对自己辛勤笔耕的最大回报。远在大洋彼岸的异域他乡还有如此众多热情、忠实的读者,这本应是让人高兴的事情,但却似乎是引起了同团的一位同行心中的极大不悦,直到父亲去世几年后,还要想方设法将这口怨气发泄出来。

读者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而忘却他们所敬重的自己的作家。父亲的两次签名售书活动就证明了这一点。1988年5月8日一清早,父亲便来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作家书店,参加长篇小说《苍生》首发式,并为读者签字售书。书店尚未开门,读者已在门前排队等候,因购买者众多,父亲不得不两次中断签字,稍事休息。1995年9月10日,父亲到天津东北角新华书店,出席天津秋季书展开幕式,参加《浩然长篇小说文库》签字售书活动。同《苍生》的首发式一样,书店还没开门,读者便在门前排起了队,众多的读者不仅购买新出版的《浩然长篇小说文库》,还带来父亲以前出版的其他著作让父亲签名留念。

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再一次的集中体现出来。

父亲逝世的消息刚刚通知一些亲朋好友和父亲的单位后不久,许多吊唁者和新闻媒体的采访人员便纷纷来到家中。有一位《南方周末》的年轻女记者,大约也就是二十多岁的年纪。她本人似乎并非父亲的读者,但她知道她的父母很喜欢父亲的作品。所以在她来采访之前,特意给她在家乡的父母打了个电话,一是向她的父母通报父亲去世的消息,二是告知要前去采访,她的父母叮嘱她一定代表他们在灵前鞠几个躬,以示哀悼和怀念。

前来吊唁的一位北京读者,她原先既没有我们的联系电话,也不知道住址,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为了能前来吊唁,想方设法到处打听。当被询问的人得知她仅仅是一位普通读者后,都拒绝了她的要求。被逼无奈,她不得不另辟蹊径。这位读者把电话打到北京作协,“谎称”自己是浩然长子梁红野的同学,但电话号码丢失了,希望北京作协能告知联系方式。这位读者终于如愿以偿的来到自己所敬仰的作家的灵前吊唁。她向我们讲述了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父亲时的情景:那是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书市上,父亲在那里签字售书。她看到工作人员等一些人与父亲合影留念,也很想能一起合张影。她不好意思贸然上前,也怕遭到拒绝,因而一直在附近观看、徘徊。她的行为举止引起了父亲的注意,同时猜想到了她的意图,便主动招呼她过来加入到合影者的中间。这位读者在吊唁的留言薄上写出了她的心里话:

 

浩然:

     您好。我见您第二次太晚了,再也见不到您了。您的作品给我快乐,给了我们一代人的快乐。您走了,是人民的损失。

您走了,勿忘我们,人们也不会忘记您。

                       北京读者  何维玉

                                             2008.2.22

 

为了减少京东等地区吊唁者的奔波之苦,我们在三河市故居也同时设立了一个灵堂,由一直与我父母同住的表妹杨桂春在那里照料。那里去了一个奇特的吊唁者。这个奇特的吊唁者一看便知是个从农村来的,他走进灵堂一语不发便跪在灵前磕头行礼,然后起身就要走。杨桂春拦住了他,希望他留下姓名和住址。来人说:他并不认识父亲,也没有见过面,但是他很喜欢父亲的作品,敬重父亲的为人;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心中十分难过,虽然没能在父亲生前见面,但无论如何也要按照农村的习俗在灵前磕几个头。因此,他起大早从一百多公里外的家中赶了来。他一再说明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留下姓名也不会有人知道他。固执的他没有留下姓名地址便匆匆走了,至今也不知道这位父亲的忠实读者姓字名谁,家住何方,这一点难免让我们常常感到十分遗憾。

                                未完待续

  《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已团结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