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浩然》第二十二章(5)
(2015-11-18 10:23:36)
标签:
浩然梁秋川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文化 |
分类: 资料 |
《曾经的艳阳天
第二十二章(5)
《西沙儿女》电影的改编是非常成功的,已经拍摄完成的部分,不论是场面还是演技都可称上乘,在艺术上颇有特点,只可惜功亏一篑,没有最后完成。1988年10月底,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领导在一次会议上与父亲相遇,表示将投资30万元,整理发行电影《西沙儿女》。不知是否在这30万元资金的筹集上出现了问题,使得这个计划没有实现。因为影片对南海西沙拍摄的十分美丽壮观,20世纪90年代,曾有人拟将影片剪接为一部单纯的风光片,这个计划不知是否变成了现实。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导演水华,直到去世前,还因这部影片没有最后完成而深深为憾。深深以此为憾的又岂止是水华一个人呢?
1975年9月,正藏在京郊延庆深山区农村的父亲突然接到北京市委让他速回城里的电话,回去后才知道是中共中央办公厅通知他马上去大寨。负责全国文艺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江青召集了许多文艺工作者先后来到大寨,在那里给一些人布置了几项写作任务,其中父亲被编入电影《井冈山》创作组。这个创作组的成员除了父亲,还有导演成荫,编剧陆柱国和王树元。
电影《井冈山》所涉及的题材,父亲并不熟悉,缺乏相应的生活,很有些为难情绪。由于有过几次电影剧本的编写经历,所以知道从素材收集到剧本的最后完成,需要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而这个时候,他正在紧张创作《金光大道》的第三部,并极想尽快把它完成。父亲实在不愿意违着心去干自己不愿干的事,而且还要浪费至少一年的时间,因而在大寨就曾三次向江青提出免掉这个写作任务,但都没有获得同意。电影剧本的创作任务布置后,于会泳等人一再叮嘱此事需要“保密”,不得对外人讲;写一个电影剧本需要如此的严格保密,这难免让父亲产生了一些疑虑。
从大寨返回北京的第二天,父亲便向北京市委主管文艺的副书记黄作珍做了汇报,并明确表示不想参加这个创作组。黄作珍听后觉得此事很难办,颇感为难;在父亲的一再坚持下,只能决定先拖拖看。于是,父亲先是在魏巍的帮助下,躲到京东蓟县的52891部队,写作《金光大道》第三部等作品。然后又在市委和有关领导的安排下住进医院,一边治病,一边偷偷进行《金光大道》的创作。父亲一开始被安排在朝阳医院,等到了医院后听说周扬也住在那里,害怕走漏风声,被人抓住把柄,又连忙被转到了解放军301医院。就这样,父亲东躲西藏,想尽办法拖延、推脱,但不论是他还是北京市委,终究还是顶不住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
1976年4月3日,父亲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参加一个会议。会议结束后,特意让司机开车绕行天安门送他回家。第二天便是这一年的清明节,天安门广场上聚集着成千上万怀念周恩来总理的群众,人民英雄纪念碑下的花圈,如同大雪一样,铺盖在那里,尽管天阴沉沉,冷飕飕,让父亲感到一种无形的压抑,但还是被这异常的景象所激动。周恩来总理活在那么多人的心中,让父亲深受鼓舞。那几日迫于各方面的压力,父亲准备到外地与早已开始工作的电影《井冈山》创作组会合,因一直没有购买到机票,而没有成行。4月5日,父亲又接到北京市委的一个紧急电话,让他想方设法尽快离京,追赶创作组。于是,父亲4月7日紧急飞往长沙,与电影《井冈山》创作组的其他人员会合。
父亲跟随剧组的成萌、陆柱国、王树元等人同行,从长沙出发,参观毛泽东青年时期曾经活动过的遗址,沿秋收起义的路线上井冈,采访收集素材。他们在井冈山地区走访了众多健在的知情人,踏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收集到许多珍贵的资料。就在剧本初稿经过文化部的审查,准备再次修改时,“四人帮”被粉碎,《井冈山》这部电影的创作自然而然也就下了马。
《山水情》虽然是父亲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但它是父亲在“重新认识历史,重新认识生活,重新认识文学,重新认识自己”后的第一部重点作品,是一部具有“反思”性质的小说。因此,1979年刚刚在《长城》杂志上以《男婚女嫁》为题发表,便引起了关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编剧肖尹宪更是不等连载完毕,与导演孙羽一起,便根据部分校样开始了电影剧本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