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浩然》第二十二章(4)
(2015-11-14 10:43:47)
标签:
浩然梁秋川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文化 |
分类: 资料 |
《曾经的艳阳天
第二十二章(4)
尽管《金光大道》这部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水平都很高,但下集却仍因政*治因素而没有拍摄完成。粉碎“四*人帮”后,父亲因受到江*青的政*治株连,受到国内部分省市报刊的围攻批判,那些“批判”文章沿用了“文*革”中“打棍子”、“扣帽子”的“左”的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无限上纲上线。尽管代*表党中央声音的《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没有刊登转载这类的文章,尽管《金光大道》下集的拍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但在这种咄咄逼人、令人恐惧的形势下,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领*导还是产生了顾忌,在摄制组已经买好了车票,当晚就要出发去外景地之际,下令暂缓下集的拍摄工作。任何一个人都明白,所谓的“暂缓”就是停拍。导演孙羽含泪据理力争,向厂领*导保证父亲不会有政治问题,《金光大道》更不会有问题,恳求允许他继续拍摄。孙羽提出,只要让他完成《金光大道》下集的拍摄,拍完后封在仓库里不公映都可以。他甚至情绪激动地说,如果一定停拍《金光大道》,他今后就再也不拍片子了。尽管如此,孙羽的请求并没有得到应允,这部描写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全过程的史诗般的影片,令人惋惜的没有最后全部完成。这样的结果,成为包括原著作者在内的编剧、导演、演员等等为它付出过心血的人以及喜爱这部影片的成千上万观众的终生遗憾,或许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遗憾。
大约在近10年后的1986年1月,导演孙羽致信父亲,言及原《金光大道》剧组的同志都很系念他,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想拍摄一部《金光大道》续集,写改革开放之后发生在芳草地的故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父亲不得不婉拒孙羽代表原剧组所提出的这个愿望。
同样令人感到惋惜的是,父亲的另一部代表作《西沙儿女》,也因政*治因素而没有完成最后的制作。
中篇小说《西沙儿女•正气篇》出版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决定将其拍摄成电影。因父亲正在赶写它的姊妹篇《西沙儿女•奇志篇》,无法自行改编,于是,电影厂就请杨啸来担负这一工作。之所以请杨啸改编,一来,他是父亲交往多年的挚友,对父亲的作品及其创作思路非常熟悉,沟通起来很方便,更有把握改编好剧本;二来,不久前他刚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过电影《红雨》,相互比较了解,配合得也非常好;三来,作为原著作者的父亲也极为希望他来改编,并对他充满希望。
在影片的前期准备中,导演水华与父亲和杨啸之间的关系相处得非常融洽,已经很有感情,接到国*务院文化组暂时停拍电影《西沙儿女》的指示后,便请父亲和杨啸再给他写一部电影剧本。于是,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在1975年的夏初父亲和杨啸合作写出了一部反映农村现实生活、题为《新路》的电影剧本。这个剧本很快就被审查通过。正当组建了摄制组,准备投拍时,北京电影制片厂又突然接到国*务院文化组的指示:电影《西沙儿女》可以投入拍摄。于是,导演水华又转回头进入了《西沙儿女》的拍摄,而新写出的电影剧本《新路》就只得被搁置在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