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浩然》第二十二章(3)
(2015-11-10 10:28:20)
标签:
浩然梁秋川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文化 |
分类: 资料 |
《曾经的艳阳天
第二十二章(3)
根据长篇小说《艳阳天》第一卷改编的同名电影文学剧本在《电影文学》1965年10月号上发表后,收到几十封的读者来信,父亲从中得到许多启发。摄制组到达北京后,父亲、汤汝雁及两位导演几次研究讨论,对剧本又做了修改。好事多磨,1966年4月3日,父亲从汤汝雁那里得到一个让他担忧的消息,用父亲自己的话说:“多灾多难的电影剧本《艳阳天》,又遇到了灾难。文化部正在审,它的命运就在一句话了。”
1966年“五一”节前夕,父亲从“四清”工作地北京市怀柔县得田沟回到城内,得知了文化*部对《艳阳天》电影剧本的审查结果:将上中下三集合为一部片子。这一决定,使得电影剧本必须重新修改,而且工程量很大。于是,摄制组从乡间撤回,电影停拍。不久后,文*化大革命运动进行的越来越热闹,多灾多难的电影《艳阳天》,没有逃脱停拍下马的最终结局。父亲为此付出的诸多心血又一次付诸东流。
事实证明,“从此,与电影绝交”也只能是父亲的一句气话。
在与汤汝雁的合作尚未正式启动前的1965年1月,珠江电影制片厂的萧慧琴就找到父亲,极力鼓动他将《老支书的传闻》改编为电影。最初,父亲是不太想干的;经过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多次“鼓动”,又有点犹豫不定。这件事对父亲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他最终没有经受住“诱惑”,答应了珠江电影制片厂的要求。
这个时期,北京市文联的专业作家们正在进行整风运动,父亲便利用个别晚间没有会议的空闲时间,从1月13日开始,为珠江电影制片厂起草剧本大纲,到28日夜间近12时,草拟出题为《老支书高松山》的电影剧本。2月中旬,又利用会议的空隙时间,将剧本修改誊清后,寄往珠江电影制片厂。3月8日,父亲收到珠江电影制片厂打印好的电影剧本。随后,珠江电影制片厂给父亲发来电报,要派人到北京来谈剧本修改的问题。而此时,父亲已开始进行《艳阳天》第二卷的起草修改、第一卷农村版的删节工作,不得不拒绝了电影厂的要求。
父亲与影视似乎有着不解之缘,在他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断与之“交往”,但交往的过程却又总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不论是他亲自执笔编写,还是由他人进行改编,他在其中都耗费了宝贵的创作时间,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结果却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或付出了过大的代价。
1973年,《艳阳天》由著名导演林农执导,被长春电影制片厂再次改编并拍摄成电影,张连文、郭振清、马精武、浦克等著名演员在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影片上映后虽然受到广泛好评和欢迎,但在拍摄前后的整个过程中,困难重重、阻碍重重,受到许多的非议和挑剔,而且由于当时的氛围加之其他一些因素,影片的改编和拍摄质量都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电影《艳阳天》上映后,导演林农、孙羽一鼓作气,又把父亲的另一部长篇小说《金光大道》搬上银幕。电影《金光大道》仅拍摄完成了上、中两集,当拍摄中集时,林农因另有重要题材,改由孙羽独立执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