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第二十一章(6)
(2015-10-17 10:49:47)
标签:
浩然梁秋川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文化 |
分类: 资料 |
《曾经的艳阳天
第二十一章(6)
……
1986年初,郊区一位文友,打电话给我,说他到浩然那里去了,说到我,浩然说我已经很久不去看他了。这是真的,因为我知道,他正在修改他的长篇小说《苍生》。得到这个信息后,我估计他的修改工作已经完成,否则他不会这样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家和文学,浩然是他那个时代培育起来的作家,浩然也用他的作品成就了他那个时代的文学。浩然走后,留给我们的,除了他那些广受读者喜欢的作品,还有他对业余作者那颗真诚无私的心和满腔热情的爱。没有人知道他这一生中究竟发现、扶持、帮助和培养过多少业余作者,也没有人知道曾经得益于他的发现、扶持、帮助和培养过的业余作者当中,有多少人最终走上了文坛。我们不知道,浩然自己也不知道,因为谁也没有统计过,也根本无法统计,更何况浩然在这样做的时候,也根本没有想过要留个数字给后人。这难道不是浩然对我们文学的重要贡献吗?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学史在提到作家的成就和贡献时,除了他们的作品,这些都是可以略而不计的。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怀念死去的作家时,却不能忘掉这些。
……
父亲对业余作者的扶植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时期,是他在三河实施“文艺绿化”工程的那些年,为此,致使几部非常想完成,也可以完成的重要著作,最终没有完成。
父亲平生搞过两次“文艺绿化”工程,都是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又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初,地点在京郊农村,以通县为基地,悄然无声做起来的;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地点在冀东,以三河为中心,是以“大张旗鼓”的架势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