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浩然》第二十一章(1)
(2015-09-27 10:26:18)
标签:
浩然梁秋川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文化 |
分类: 资料 |
《曾经的艳阳天
第二十一章(1)
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父亲告别仪式时,签名留言薄上有这样两条留言:
“浩然老师不要走!”
“浩然老师,你对文学爱好者恩重如山!”
留言人是两位普通的业余作者。这两句留言,代表着众多业余作者,特别是农村业余作者的心声,说出了他们内心中深切的感受。
“恩重如山”这个词也许有些严重,但父亲确实为了扶植、帮助文学爱好者,那些文艺苗圃中的幼苗,付出了相当的心血,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从农村成长起来,又是业余作者出身的父亲,深知文学小苗最渴望、最急需有人伸出热情之手加以扶植,那些身居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者则更是如此。受责任感和报恩的愿望驱使,父亲几十年来一直关注着农村文学事业的开展,关心着农村业余作者的前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这个责任,也有了一点气力后,父亲就一直没有停止扶植文学小苗的工作。
当父亲在通向文学殿堂的坎坷小路上蹒跚前行之时,不仅有许多不知其姓名的报刊编辑热心地为他编发习作,更得到《中国青年报》的唐飞虎、《北京文艺》的孙毓椿与周雁如、《中国妇女》的杨滋、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萧也牧等等诸多编辑真诚、具体、有实效的帮助。他们热情的鼓励与支持,给父亲加了油,鼓了劲,更加坚定了信心,为父亲最终圆了文学梦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父亲对一个文学小苗最需要怎样的扶植和帮助,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父亲对文学爱好者的扶植、帮助,基本上是通过书信、修改推荐稿件、个别面对面辅导、撰写创作体会文章和做创作报告等方式来进行的。
父亲为文学爱好者解疑答惑、传授经验教训的书信到底写了多少,现已无从统计,数量肯定是巨大的,总字数应达数百万甚至近千万字。几十年来,除了零散的复信外,父亲总是每隔一段时间,便要专门抽出几天时间集中写信回复。现存最早的这类信件,是1958年11月写给现已成为中国作协会员费玲英的。
不要过多地给创作时间,并不等于不搞,在您来讲,写东西跟学习数理化学一样,同是对今后的创作准备。先争取可能的时间投入生活斗争中,像您讲的参加大炼钢铁,在大运河的两旁种油菜,等等。把您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先要求写的准确,写出来的东西,像您看见的一样,然后再要求自己提高。作文、日记都是最好的练笔方法。您现在担任“黑板报”的编辑,我看尤其宝贵,您千万要认真地搞下去。
至于您要我谈谈创作体会,很抱歉,我真的没什么可谈。最近为《文学知识》编辑部写了一篇答问,其中包括了您的问题。我就是那么一点儿体会,若有兴趣,待十二月出版后,可找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