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浩然》第二十章(2)
(2015-09-19 10:49:56)
标签:
浩然梁秋川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文化 |
分类: 资料 |
《曾经的艳阳天
第二十章(2)
1954年,作为《河北日报》记者的父亲结识了农民和基层干部中先进代表的萧永顺,经过日久天长的相互交往,成为最知心、最要好的朋友;这交情经受住了社会上风风雨雨的考验,一直保持到几十年后他们相继离开人世。父亲与萧永顺感情深厚,多少年来都是分别不久就会彼此想念。到底有多少个夜晚,他们躺在一个炕上,伙盖着一条被子而彻夜长谈,恐怕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萧永顺这个既普通又不平凡的农村基层干部,不仅多次出现在父亲早期的短篇小说中,还在后来成为代表作之一的《艳阳天》主人公萧长春的原型,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能人楚世杰》和《赵百万的人生片段》等作品中,还或多或少地有他的影子。到了晚年,父亲与萧永顺之间的感情更为浓厚,每当父亲在京郊某地要呆些日子时,就常把萧永顺接来小住几天,或是抽空专程到焦庄户看望他。萧永顺的身影同样也是经常出现在父亲晚年定居的三河市段甲岭镇和“泥土巢”中。父亲与萧永顺多半生的交往,非是几页文字所能写得完,说得清的。萧永顺始终被父亲认为是自己的良师益友。
父亲几乎每到农村一地深入采访或生活一段时间,就能与那里的农民特别是基层干部交上朋友,建立友情。在《河北日报》当记者的时候,父亲曾到房山县采访过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杜宝珍,并写了篇通讯报道,在以后的岁月中,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疏于交往,但当若干年后再次相见时,却仍如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畅快淋漓地交心长谈。
1969年,父亲下放劳动到京郊房山县新街大队,与那里的革委会主任萧尚德一见面,就喜欢上这个一心为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农村基层干部。萧尚德每日都在紧张地工作,加上生活上比较困难,尽管身患疾病,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父亲为他的健康状况而担忧。为了使萧尚德能够得到较好的治疗,父亲几经劝说动员把他带进城。当萧尚德刚随父亲来到家里,同一宿舍楼的几个邻居妇女得知消息,就找上门来,让父亲把病人轰走,不允许留住在宿舍楼里。尽管父亲一再声明病人的疾病是不会传染的,但那几个妇女仍不依不饶。面对这几个对农民毫无感情的人,从不对外人发脾气的父亲动了怒,发了火,才把那些人“震唬”住。父亲不仅安排萧尚德在家里食宿,并亲自陪伴他到医院看病。对于萧尚德这种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父亲是非常想与他进一步加深感情的,但考虑到当时自己的处境和“特殊身份”,害怕因写作犯了错误而使其受到牵连,不得不在这方面有所“节制”。
父亲对曾同甘共苦生活过的普通农民也时刻印记在心中。1960年父亲到山东省昌乐县东村下放劳动8个月,回到北京后,因忙于写作和政治运动的影响,与那里的联系越来越稀少,到最后几乎失去了联系。近20年后,当父亲再次收到从东村寄来的信件时,不仅仍然清晰地记得那里的人与事,就连当初房东孩子的小名也没有忘记。
父亲认为:跟先进人物们生活、劳动、工作在一起是幸福的,能做到使他们信任地向你打开心灵门扉、自如地和你交流思想感情,更是幸福的;有那么一天,你能把他们的精神写进你的艺术形象之中,那简直是最幸福的享受。父亲在内心深处对他们充满了爱戴和崇敬。
父亲置身在农民中间,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就如同在亲人的身旁,由衷的感到幸福和快乐。多年来,父亲曾同无数的乡亲同睡一条炕,曾与众多的农民朋友同盖一条被,真诚的希望自己永远是他们中间的一个。每当父亲在城市里呆久了,就会经常感到心烦气躁,身倦心疲。而一来到乡村的黄土地上,来到农民朋友们的中间,就会心情愉悦,神清气爽。父亲在农舍的土炕上从未失过眠,对柴火大锅烧出来的粗茶淡饭也吃得格外香甜。以至于发展到后来,到农村走走看看,与农民说说聊聊,成为父亲为自己治疗身心疾病和苦闷的“偏方”与“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