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第十六章(5)
(2015-07-01 11:21:58)
标签:
浩然梁秋川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文化 |
分类: 资料 |
《曾经的艳阳天
第十六章(5)
从6月28日起,父亲再次开始从头抄改,打算在石榴岗最后改定,回京后排字听意见。7月6日,重写了描写海战的5节,这几节是父亲一直为自己不熟悉而为难的内容,这一日的写作不仅过了关,还自认为有不少精彩之处。7月7日,是父亲最为高兴的一天,《西沙儿女·奇志篇》重写完毕。一直负责照料工作的公务员张国成也为父亲兴奋,特意领来面给父亲包饺子吃。
在最后改定第二稿的这十天左右的时间,父亲所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西沙儿女·正气篇》已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央广播电台在7月1日开始连播;画家林镛、毛文彪等人已到广州体验生活,准备绘制连环画;河北话剧团的编创人员“追到”广州,要与父亲商谈改编话剧剧本问题。这些正在进行中的对《西沙儿女·正气篇》的二度创作活动,都等于在无形中催促《奇志篇》的尽快完成。而在这一时期,父亲的血压极为不稳,忽高忽低,最高时高压曾达到过170,不得不停笔休息一天。如今书稿完成,总算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
这一次到广州重写《奇志篇》,父亲可以说得到了海军和渔民们的全力支持。渔民们向父亲耐心详细地介绍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劳动生产情况;而海军的水兵们,为了让父亲熟悉他所陌生的舰艇,不厌其烦地在浪涛中操练,像教小学生那样,一遍一遍地讲解有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稿完成后,父亲很想就地听取部队同志的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可是,只有一份原稿,又改得很乱,没办法传阅。基地的官兵得知这个消息后,机关干部、警卫连的战士、电话员、电影放映员等等一些人纷纷来到父亲的住所,挤满一屋子,帮忙复写稿件。从下午一直突击到夜间11点多,复写出六份,分送到有关人员的手中。这样的场景,让父亲十分感动,在向这些官兵们表示谢意的时候,一位女护士回答说:“书是你写,但这是我们大家的事;大家的事大家做,完全应当!”朴实而又真挚的回答,更加激发起父亲写好这部作品的决心和信心。
在等待部队同志阅读书稿的间隙,父亲会见了前来广州商谈改编《西沙儿女》的北京市京剧团和中国木偶剧团的同志。《人民日报》则打来电话,要选发《奇志篇》;父亲认为稿子尚未改好,还是不发为妙,只能婉言谢绝。不知为什么,本应高兴的父亲,那几日却总是感到心里闷闷的。
父亲先与军事专家们进行了一天的座谈,接着便在住所又一次与274号艇、389号舰的英雄们欢聚在一起,听取他们对书稿的意见。这些参加过西沙自卫反击战的指战员,其中许多是战斗功臣,他们热情地评论,耐心地指点,认真地出主意,使父亲受到很大的启发。
父亲到汕头再一次访问、看望了281、282号艇的参战将士们后,于8月3日返回了北京。
8月9日,在北京人民出版社召开了《西沙儿女·奇志篇》的书稿讨论会。父亲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商谈完《西沙儿女》电影剧本的改编事宜后,于12日在海军作家王恺的陪同下,同编写《西沙儿女》电影剧本的杨啸一道,来到海军秦皇岛管理处,开始《西沙儿女·奇志篇》第三稿的创作。
为了开阔眼界,更好地概括生活,父亲到渤海的海军舰艇部队和渔港参观访问,根据新的收获和认识重写《奇志篇》第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