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浩然》第十六章(4)
(2015-06-26 11:49:40)
标签:
浩然梁秋川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文化 |
分类: 资料 |
《曾经的艳阳天
第十六章(4)
3月15日,张永枚的诗报告《西沙之战》发表,父亲也在这一天草完小说的提纲。第二天父亲开始正式起草,从傍晚到深夜,草出四节,五千多字。
4月4日和6日,父亲先后收到《西沙的儿女》上、下部的校样,从8日起开始进行修改工作。到22日,对校样进行了两次修改。
4月25日,经两次修改后的《西沙的儿女》送江青审阅。江青并没有像对《西沙之战》一样审阅修改,只是做了如下的批示:
稿件退浩然同志。
在听取了国务院文化组等有关人员对书稿的意见后,父亲暂住到东方饭店,再一次开始艰苦的修改工作。
修改工作刚要开始,父亲便听说于会泳有一个讲话,说成长中的英雄人物不能作一号人物,这使父亲感到《西沙的儿女》不好改了。
苦苦冥思了两天之后,父亲决定还是按自己原来的思路进行修改,同时也做适当迁就。在这次的修改中,将题目《西沙的儿女》改为《西沙儿女》。5月21日,父亲将修改完的上部送交出版社,精疲力竭地回到家里。5月27日,《西沙儿女·正气篇》最后改毕定稿。
按照新的思路,《西沙儿女》的下部,也就是《西沙儿女·奇志篇》需要做很大的改动,甚至可以说是重写。为了把小说写得更好一些,父亲6月7日来到广州,住进位于珠江边石榴岗的海军基地院内,一面熟悉舰艇和渔村的生活,一面修改作品。。
父亲所住的楼房在一个山顶上,被绿树掩映着,很是优美,只可惜周围的环境太乱,大喇叭不停地嚷,珠江岔口机船的马达轰鸣声不时地传来,而窗前的蝉,则像一台大电锯……父亲在写作时,不求居住条件的优劣、伙食的好坏,只求能有一个安静,没有干扰的环境;由于前段时期的创作过于紧张和疲劳,父亲此时又开始感到身体不适,总是困倦。尽管仍能坚持着思考修改方案,但这些似乎都预示着《西沙儿女·奇志篇》的修改或曰重写工作,必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父亲还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虎门沙角、水产馆;访问了东莞县新湾人民渔业社、电白县博贺镇渔村;观看了珠江电影制片厂和电视台摄制的有关西沙和南海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