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第十六章(3)
(2015-06-23 10:52:23)
标签:
浩然梁秋川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文化 |
分类: 资料 |
《曾经的艳阳天
第十六章(3)
回到广州的父亲,心中仍难以平静下来。在南海西沙的那段日子里,无论是在军舰的战位、甲板上,还是在岛屿的帐篷、战壕里;也不论是在渔轮的船舱里、帆蓬下,还是在渔村的高足屋、茅寮中,父亲每当与年轻、可爱的战士;善良、淳朴的渔民在一起,都使他激动,都让他处于兴奋状态中。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给父亲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普普通通的却是感人肺腑的故事,介绍了一位又一位平平常常却又高大真实的人物。父亲被深深的打动,在他的内心中激起一股巨大的创作欲望,他要用自己手中的笔,将这些动人心弦的情节、可敬可爱的人物艺术的再现出来。
父亲在广州短暂停留几日,参观了农讲所等地后,于2月19日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的父亲,仍处于激动之中,在南海西沙观赏到的绚丽多彩的美丽风光,体验到的沸腾的新生活,仍不时地浮现在眼前。此行虽然仅有短短的20天,却使父亲再一次深刻感受到祖国的辽阔广大,感受到祖国的西沙美丽富饶。那里的一粒粒珊瑚沙,一颗颗花贝壳,一片片绿色的树叶,一朵朵红色的野花,以及那蓝天上的云朵,小岛上的礁石,大海里的涌浪,都给父亲留下了新奇而又深刻的印象。尤其使父亲难以忘怀的,是他在那里结识的众多陆、海、空三军指战员,民兵,渔民,地方干部。那一张张只有生活在亚热带才会有的赤红色面孔上流露着的自信而又谦虚的微笑,一直在眼前闪耀。那一声声表现出热情豪放、淳朴坦率性格的海南西沙所特有的土语乡音,一直在耳畔鸣响。他们光荣、丰富、英勇的战斗经历,一直在胸膛里震荡不息。父亲深深地爱上了他们,忍不住地要歌颂他们。在以后的近八个月的时间里,父亲的思绪全部都沉浸在南海西沙的情景之中,满脑子里都是南海西沙军民的音容笑貌。
父亲是多么想立刻坐下来,尽快写出反映美丽的西沙、英雄的儿女的文学作品。但是,早有一堆的杂事在家里等着他,只能一件件地耐心处置后,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写作。
当父亲静下心来坐到写字台前,却又因体裁和题材的选择迟迟不能确定,而渐感压力。当接到张永枚打来的电话,得知他已经开始动笔后,父亲的压力更大了。
父亲决定创作反映西沙自卫反击战的散文,但在家里憋了整整两天,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心中焦急,却无可奈何。几日后,为了集中精力,躲开一些干扰,父亲搬到了兴隆街北京人民出版社的招待所,到了夜晚,才勉勉强强地将题为《脚印》的散文勾出一个粗架子。
又是连续几天的冥思苦想,在南海西沙耳闻目染的许多情景,不时的浮现在父亲的眼前。许多参战的水兵入伍才半年,上舰也仅有三个月,有些还是东北人,从未见过大海和军舰,就经历了这样一场海战,打得那样勇敢顽强。陆军战士中不少人在船上吐了一天一夜,冲锋号一响,一个个像小老虎一样登上舢板,或直接跳海登岛,向敌人冲去。西沙的渔民,手无寸铁,面对敌人毫无畏惧,小渔船斗大军舰,周旋五天五夜,一个个都是英雄好汉。西沙群岛是那样的美丽富饶,使父亲一见到它便产生了强烈的爱。岛子四周几十米深的海,竟像山泉溪水那样清澈见底,石花、热带鱼都清晰可见;海龟像桌子一样大,梅花参有几十斤重的,各种鱼类、彩贝,品种奇多;许多岛上都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父亲觉得,用短短的几篇散文,难以表现出自己的全部感受,也难以表达出自己对西沙军民发自内心的敬意,决定暂时放弃散文的写作,下苦功夫,花大力气,创作一部并不直接描述海战过程,而是要说明我们的渔民祖祖辈辈生在西沙,死在西沙,很多人用鲜血保卫过西沙,用汗水建设了西沙的小说,并将题目暂定为《西沙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