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为他人撰写整理的文章《改变了自古以来不养猪的习惯》
(2015-06-21 10:01:26)
标签:
浩然李春耕农业社养猪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为他人撰写整理的文章
《改变了自古以来不养猪的习惯》
涞源县走马驿区葛沟农业社主任
我们的村庄在长城外边的山谷里,这里的农民从古来就缺少养猪的习惯。成立高级社以后,虽作了许多动员工作,养猪的户还只有三分之二,达不到“户户有猪”的要求。六月底,乡党总支书记王占恒帮助我找原因,使我了解到不是社员不响应号召,不愿意养猪,主要是我们没有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光喊“一户一口猪”,怎么行呢?后来,我从《农村工作通讯》上学习了山东省阳谷县一个农业社,发展养猪的经验;又召开社员会和有养猪方法的人座谈,把养猪的实际困难问题都解决了。
第一、养猪没钱。我们这儿是个山区,组织起来以后,农民日子逐渐好过了,但是没有到秋收,从一个农家拿出十几元钱买口猪,确实很困难。开头有的人要求国家贷款,不贷给款就不养猪。针对这种思想,我们进行了耐心教育,说明,贷款过多,不光会给国家建设增加负担,也会给自己带来困难。并帮助大家细算账,安排家庭副业。这样,有十二户社员原来需要贷款解决的,现在有十户能用搞副业挣来的钱买猪秧。社员马根栓刨药材卖了两元四角,他的爱人做一双鞋卖了两元五角,加上预售果子订金五元,买了一口猪,还剩下两元九角。
第二,猪秧不好买,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深山地区,出入不便,大热天气,到很远地方买猪猪也容易生病,有时跑了很远买不到猪秧,或买来的是有病的猪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社里就集体养起十六口母猪,下了小猪供应社员作猪秧。这样,不光解决了买猪困难,也解决了各户临时资金不足的困难。
如今,全社家家户户有猪,每三亩地平均一口猪,给社里生产带来很多好处,社员们的生活也更富裕了。最近,我们开展起一个积肥运动:出门背粪筐,回家背青草,青草放在圈,当下把土垫,这样不仅积肥多,也同时作了卫生工作。
(发表于《河北日报》1955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