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第十四章(2)
(2015-04-24 10:53:46)
标签:
浩然梁秋川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文化 |
分类: 资料 |
《曾经的艳阳天
第十四章(2)
到1971年的1月底,父亲完成的书稿大纲已经超过了全部的五分之三。这部小说的创作跟写作《艳阳天》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工程,虽然很艰难。但父亲在自己的创作上有了不少的突破。虽然还仅仅是大纲,父亲已经觉得它超过了《艳阳天》,在实际水平上,也会大大超过《欧阳海之歌》。
这个时期的父亲,身体状况很不好,除了经常患一些感冒之类的疾病外,还常常感到晕眩身倦、心跳气短。为了赶时间,尽快拿出作品,父亲常常是急匆匆地回城看完病,然后就带着草药,起大早又急匆匆地赶回大白楼的那个小房里,生上炉火,收拾干净桌椅,边煎服中药边继续进行紧张的创作。父亲忍着病痛坚持着写作,当症状严重到不能写时就想,坐着想难受,就躺在床上想;想久了头晕,就看书,不能仔细阅读,就随便翻翻,以起到帮助构思的作用。健康情况不佳,似乎是在一天天地走着下坡路,这使父亲思想上的负担越来越沉重。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许多必须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干完,父亲时常觉得自己要是多长几个脑袋,多长几只手就好了;或者能活个二、三百岁,时间也许就够用了。父亲知道这是幻想,是美好的愿望,不会成为现实。为了更多更快地做完一些事情,父亲只能不顾身体地继续拼命。
在起草、创作《王国福》的过程中,杂事的干扰是非常多的,严重地影响了小说的创作进度。那时正在大力宣传王国福的先进事迹,许多北京市的文艺团体都在做着有关方面的创作。因而,父亲除了要经常帮助大白楼王国福展览馆修改解说词等工作外,还要接待前来参观访问的文艺团体的编演人员,比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有关人员、北京曲剧团的关学增和钟鸿等等,给他们介绍王国福的有关情况,与他们共同商讨剧本、段子的编写修改等问题。除此之外,父亲还经常被叫回城里参加会议,那些各种类型的会议短则一、两天,长则一、二十天,不仅占用了很多的创作时间,而且写作激情几乎让会议消磨殆尽,利用会议中的间隙勉强写一点,自己都感觉没有味道。有时刚铺上稿纸,矛盾的线才扯开,就被会议打断,一放就是若干天,等会议结束继续进行时,思绪已经连接不上,许多要写的细节也忘掉了。对这些,父亲既感到无奈,也十分的苦恼焦躁。
使人烦恼的事情还不止这些。“文革”初期某些对父亲耿耿于怀、居心叵测的人,在心中一直没有放过父亲,始终在暗地里寻找各种可乘之机。此时,见到父亲被领导“重用”,委派进行重要的文学创作,便在背后挖空心思地算计父亲,企图把父亲诬成“五一六”分子。父亲听到这样的消息,虽然知道那些人的行为如同海底捞月,不会如愿,自己也并不为此惧怕,但还是产生了一些烦恼和别扭的情绪。一周之后,父亲又听说市里已经成立了所谓的专案组,调查父亲的“516”问题。听到这个消息后,父亲觉得又可气,又可笑。“真金不怕火炼”、“乌云遮不住太阳”,父亲坚信着他写在《艳阳天》卷首的这连句话,相信某些人的这个阴谋很快就会破产。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何时能全部竣工,能达到什么水平、遇到怎样的命运,这些都是不可预测的,父亲时常生出不能很好完成任务的忧虑。父亲正在进行创作的消息早已在出版界传开,书稿才刚刚正式起草,天津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就来人联系出版。这部作品交给哪一家出版社出版,是父亲无法选择和决定的事情,只能请他们找市革委会的有关领导商量。出版社急需稿件,读者也急需精神食粮,父亲只能在内心企盼一切都能够顺利,写好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