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早期习作传说之《手熟》
(2015-04-17 09:16:39)
标签:
浩然早期习作传说手熟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早期习作传说之《手熟》
古时候,有个书法家叫王羲之。因为他的字写的特别好,他的名字传遍了全国,对中国的书法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王羲之有个年轻的邻居,非常羡慕王羲之的书法和他获得的荣誉,下定决心,要学会这个本领。年轻人的妈妈很支持儿子这个志气,什么活儿都不让他做,专门让他练字。王羲之也热情地勉励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三年没有出大门,使秃了一柜头毛笔,使干了三缸墨水。他觉得自己功夫用到头了,劲儿使到顶了,一定赶上甚至超过王羲之了,就很得意地把妈妈叫到自己的房里,观看、品评他写的字。
妈妈很关心儿子,把儿子写的字稿都仔细地看了一遍。最后,却叹口气说:“我儿费了三缸墨,唯有一点像羲之。”这一点,正是那天王羲之亲手添上去的。
年轻人很恼丧。他想:自己下了这样的功夫,还没有赶上王羲之,不用说王羲之一定有达到成功的捷径和妙术。于是,他带上礼物,请教王羲之。
王羲之谢绝了他的礼物,诚恳地声明自己并没有捷径和妙术,劝他继续练下去。这样的话,年轻人哪里听得进去?就又带上金银离开了家,一心要寻找达到成功的捷径和妙术。
他走过了无数的村庄和城镇,访问了无数的老人和少年。一年年地过去了,“捷径”和“妙术”的影儿也没有找到。这一天,他走得又渴又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四外茫茫一片。他正为难,忽见路边的树林子里有一间小草屋,屋里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妈妈,坐在炕上,摇着纺车纺线。年轻人走到门口,深鞠一躬,可怜地哀求说:“老人家,赏我一点饭吃可以吗?”
老妈妈停住纺车,把年轻人上下打量一番,然后点点头说:“有志向的人,进来吧,我就去给你做。”她说着,下炕点着了火,往锅里加了些水;又回到炕上,一只手摇纺车,嘴叼着棉花团。另一只手和面、剁馅、包饺子;包一个,看也不看,就往身后一扔。那饺子,就端端正正地落在一个盖帘上。一个一个排着队,转着圈,不一会儿,扔满了一盖帘……
年轻人看着老妈妈这个奇怪的动作,眼花缭乱,忍不住地问:“您这高超的手艺,我是第一次看到,也绝非一般人可以轻易学到的;我想您一定先得到了捷径和妙术,才使您有了这套出奇的本领?”
老妈妈笑了笑,严肃地说:“唉,年轻人,世界上是没有什么捷径和妙术的。我从七岁学习纺线、做饭,到眼下,整整八十年了。这也跟王羲之写字一样,勤学苦练的手熟啦!”
年轻人听了非常惭愧。他饭也没吃,就往家里走,决心继续练习写字。
发表报刊、日期失记,《苍生文学》1999年第4期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