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浩然》第十一章(5)

(2015-01-28 10:32:03)
标签:

浩然

梁秋川

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

文化

分类: 评介

《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

                                     梁秋川

第十一章(5

 木弓在他的《关于浩然的一点随想》中指出:“再次读《艳阳天》,我是非常震惊的。因为这部最具时代精神的长篇巨著中居然看不到中国文人文化影响的痕迹,也看不到西方哪怕古典知识分子文化影响的痕迹,只有彻头彻尾的充满民间文化的泥土气息,仅此一点,就值得我们刮目相看。在今天,这种写作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当年的浩然,居然创造了这样一个文本。他用纯粹民间的文化改造了已非常知识分子化的长篇小说形式,并创造了在一个封闭时代才能实现的适合农民读者阅读的艺术表现形式。据我所知,在当代文学中,还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如此建设性地给出一个长篇形式。贡献一种艺术形式,是所有作家梦寐以求的理想。”

针对木弓的看法,专门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李云雷在他所著的《我们能否理解浩然?》中进一步指出:“这里强调了民间文化对长篇小说形式改造的作用,但不仅是民间文化,浩然是在继承了西方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在内容上以社会主义现代性对抗资本主义现代性,而在形式上也融会创新,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适合中国民众接受的表达方式。”在文中他还写道:“在时间的处理上《艳阳天》也很有创造性,我们也可以说,在《艳阳天》的第一部中,一天半的故事时间在浩然笔下‘成了一个小小的永恒’,但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不同,他对时间的把握不是向内、向人的意识领域展开的,而是向外、向人的社会领域而展开的。在如此短暂的故事时间里,向内挖掘是较易于做到的,而向社会领域扩展则较为困难。在文学史上,陀思妥耶夫斯基也以故事时间短暂而著称,他的小说既向内、也向外扩展,具有戏剧化、狂欢化的倾向,但《艳阳天》的故事时间虽然短暂,在整体风格上却更接近于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等作家的史诗性风格,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很独特的。”

近半个世纪来,《艳阳天》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海外也有着相当的影响和读者。

曾把包括《艳阳天》在内的大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作品翻译成日文,介绍给广大日本读者的伊藤克父亲说过这样一段话:“翻译你《艳阳天》那时,我的心情最好,脑子最灵,精力最充沛。中日邦交正常化已经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刻,日本人渴望了解中国。我看到这一步,就赶紧翻译,分八集出版。第一集发行以后,读者纷纷来信,来电话,感谢我,催促我。这使我更有信心更为兴奋,日夜进行,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以一个月出一集的速度,8个月就出全了,一版就印了10万套。……”

加拿大籍教授、汉学家叶嘉莹是一位从台湾到北美洲的学者,专攻中国古典文学。她自称一向对含有政治目的的文学作品抱有成见,更怕看满纸革命斗争的字眼,但对《艳阳天》,由初读、再读到三读,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喜欢到仔细分析,最后做了一番深入认真的研究,写出多篇共10余万言的专题论文。她研究的结论是:《艳阳天》是一部具有世界水准的佳作。她在发表1976年香港《七十年代》)上的《我看艳阳天这样写道:“《艳阳天》这部小说之所以特别成功,便因为它不是在套式样板中的口号教条,它是作者对革命的理想和热情正当的高潮时,结合了斗争实践的体验孕育出来的作品。小说的作者所代表的无产阶级成份,在中国文学史中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生的血液;小说的内容所叙述的农业合作化的路线斗争,是中国小说中未经前人写过的革命题材,这种开新创造所获得的成就,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应该引起所有关心中国文学的读者们的注意。马森先生去年12月在香港《南北极》杂志第67期曾经发表一篇文章,标题为《中国作家与诺贝尔奖》,文中曾经提到‘就凭《艳阳天》的成绩,也未尝不可以获得一项诺贝尔文学奖。’这话绝非溢美之辞。当然,中国可以根本就不重视西方世界所玩弄的像‘诺贝尔奖’这些花样,可是浩然的《艳阳天》之所以列入世界伟大小说之林,则是不容置疑的一件事……”叶嘉莹在1994年所撰《艳阳天重版感言》写道:“我原是一个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之研读的工作者,对于中国解放后叙写革命与斗争的小说,原来并没有阅读的兴趣,但当时浩然的这一部《艳阳天》却正在风行一时,大有如日中天之势,经不住朋友们的推介,我终于不仅看了这部小说,而且为其所吸引,所感动,最后更以我平日对于古典文学之研读的精神,对这一部叙写革命与斗争的小说,竟然也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做了一番研读的工作。”在文中,她还写道:“我在古典诗歌的评赏中,常常赞美一些杰出的作者,说他们乃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他们的诗篇的,他们乃是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他们的诗篇的。而凡是具有此种品质的作品,就必然都会在具有真诚善感之心的读者中,获得一种超越于外表所写之情事的拘限以外之感发的共鸣。我认为浩然先生的《艳阳天》之所以能战胜了我由于不同之生长背景,与不同之思想意识所形成的抗拒之心,主要就也正是由于浩然先生的这一部小说,也同样具含了此一种品质的缘故。”

                                           未完待续

  《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已团结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