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浩然》第十一章(4)
(2015-01-24 10:40:33)
标签:
浩然梁秋川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文化 |
分类: 资料 |
《曾经的艳阳天
第十一章(4)
1998年12月4日,电影《艳阳天》萧长春的扮演者张连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一次我到他(引者注:指浩然。)曾蹲点的村子,当地人谈起他都很亲切、自豪。今年我去青岛崂山一个村子,支书夫妇请我吃饭。他们说,就是因为《艳阳天》这本书,他们才结成夫妇的。吃饭时,书记念了第一句,媳妇就能接下第二句。《艳阳天》写得比较扎实,在当时确实影响了一大批读者。”
“国家图书馆2008年12月中文图书借阅榜”上,《艳阳天》名列第13位,是20本上榜书中唯一一本当代文学作品。
父亲逝世后,许多读者在缅怀的同时,都表示出对他及其作品的怀念:
“记忆中,我父亲刚退休那会儿,每天翻看《艳阳天》。那三册书放在他床头,一有空闲,他就摘下眼镜捧着《艳阳天》。翻看了至少有好几个月,他还是津津有味兴趣不减。”
“十三四岁开始读他的《艳阳天》,30年了,仍然在读。给一代青年带来了文学梦!”
“我们是读着他的《艳阳天》、《金光大道》长大的,我们为他塑造的人物同喜同悲,为他的作品的力量所感动,我们是他教育的一代有理想、有志气、有抱负的青年。今天我们也有点上年纪,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
一些20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人,经过他们长辈的推荐,阅读后感到,虽然《艳阳天》所描写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但书中激励着人们积极向上、奋斗进取的精神永不会改变;作品中洋溢着的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特别的艺术真实性,让他们有机会从书中感悟到那时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近几年,国内有不少学者以新的视野对《艳阳天》加以审视,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
武警作家王久辛在其所写的悼念文章《浩然是一棵大树》中说:“他的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我们可以先撇开文学性与艺术性不说,仅就其人物所留下的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而言,就有不可替代的宝贵的史料价值。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贾平凹的《废都》留下了中国90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原型的史料价值,那么浩然的长篇则留下了中国6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农民原型的丰富史料。他接续上了周立波《暴风骤雨》、《山乡巨变》中的中国农民的原型形象,即像作家周立波所展现的中国东北自1948年开始的土地革命及其影响下的人物命运和作家柳青《创业史》所展现的陕西农民进入‘合作化’时代的命运与精神。他承袭了新中国文学的血脉,使50年代与60、70年代的精神血脉紧紧相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