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川:作家、刊物和编辑
(2014-11-28 11:14:03)
标签:
浩然梁秋川处女地鸭绿江文化 |
分类: 资料 |
作家、刊物和编辑
——记父亲浩然与《鸭绿江》的交往
作家发表作品离不开刊物,刊物的运作要依靠编辑部来进行,每个编辑部里有若干编辑,因而作家都要同刊物,同刊物编辑部里的编辑们打交道。
浩然也是如此,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与数不清的刊物打过交道,跟无数的编辑有过交往。这些刊物和编辑,对浩然来说,有远近亲疏之分,而这种远近亲疏的关系,有时也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发生变化,而与辽宁省的《鸭绿江》月刊社,自从建立起关系后,就一直处在一种“君子之交”的水准上。
浩然在初入文坛,在文学道路上摸索前行的时候,写出小说稿后,并没有一个固定投稿刊物,许多情况下都是东一篇、西一篇的乱投。一九五七年“五一”劳动节这天,正在京西北蜂窝《人民日报》疗养所养病的浩然,把他新写的小说《风雨》誊写清楚,寄往一家杂志社,但是很快就被退了回来。于是浩然又把稿子寄给另一家刊物,又被退了回来……接连被三家刊物退稿后,浩然实在是心有不甘。《风雨》这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构思的,是浩然当时所写小说中唯一反映了重要而又尖锐的矛盾冲突的篇章,自以为有新东西,比以往的小说有所提高,因而颇为偏爱。一个偶然的机会,浩然想到遥远而又神秘的东北,那里的语言与风俗跟河北十分相似,于是怀着试一试的心理,将《风雨》寄往了沈阳的《处女地》。
《处女地》是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创刊的,最初的刊名叫《东北文艺》,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更名为《文学丛刊》、《文学月刊》、《处女地》,他们聚集起一大批优秀作者,许多著名作家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很快,浩然就收到了《处女地》的来信,除了告知《风雨》他们已决定发表外,还对小说写了几句评语。这让浩然十分高兴。短篇小说《风雨》刊登在《处女地》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号上,这是浩然发表在《处女地》上的第一篇作品。从此以后,浩然与《处女地》书来信往不断,一九五八年又在《处女地》上发表了《北斗星》、《搬家》、《过河记》三篇小说。
一九六一年九月十一日,浩然以《红旗》杂志编辑的身份,到北京东总布胡同二十二号的中国作家协会招待所,看望早已慕名的老作家蔡天心和江帆。蔡天心和江帆热情地接待了浩然,谈得投机,让浩然觉得很开心愉快。一见面,江帆就滔滔不绝地夸奖起浩然的小说如何有农村生活气息,如何通俗、大众化,农民喜欢看。当时,浩然以为这是一位前辈作家对晚辈作家的勉励。直到近二十年后,浩然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得知,江帆是他那些小说得以问世的主宰者——《文艺红旗》的主编。
文*革开始前,《文艺红旗》更名为《鸭绿江》。不久后因文*革开始,被迫停刊。几年后,刊物以《辽宁文艺》之名复刊,文*革结束后,恢复了《鸭绿江》的刊名。
尽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浩然在《鸭绿江》上发表的文章少了;尽管浩然曾多次到过刊物的所在地,短则住几日,长则达数月,从未登过编辑部的大门,也未曾进过编辑的家门,但与编辑部的编辑们仍保持着联系,保持着淡淡如水的君子关系。对《鸭绿江》那些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编辑们,给予自己的扶植、帮助,使自己在文学创作上不断成长、前行,浩然始终铭记着他们的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