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川:风范与无赖
(2014-11-12 11:34:34)
标签:
浩然梁秋川风范无赖文化 |
分类: 资料 |
风范与无赖
梁秋川
俗话说“店大欺客”,我以往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但是最近的一些经历,却让我对它的准确性产生了质疑。
因在网上看到多本根据家父浩然原著改编的连环画,有的已经出版达十余年之久,而至今既没有收到稿酬,更没有接到样书,因而决定打电话查问一下情况。询问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取得稿酬,如果有正当的或是能大致说得过去的理由,能得到一本样书留念就可以,即使样书已经没有了,把话说明白,其余的也就无所谓了。
按照从网上等处查到的电话,给几家出版社分别打了过去,它们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等几家出版社。我虽然孤陋寡闻,但也知道这几家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国内出版连环画的大社。最初接电话的人,我敢肯定不是编辑,更不会是责编。听完我打电话的意思,他们不是告诉我编辑室的电话和联系人,便是记录下我的姓名、联系电话和所询问的事项,答应帮我查询一下。
几个电话打下来,原来预计要挺费周折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心里的忐忑消失了,愉悦之情油然而生。这些接电话的人,虽然我一个也不认识,但他们说话语气平和,态度诚恳、热心,没有推三阻四之言,让人听了心里愉快;有的人在电话的最后,还向我致歉,说是给我添麻烦了。这真让我有些“受宠若惊”,赶紧向人家解释,可能是因为家父去世,我们不太好找,才造成这种情况。但对方也很“坚决”地说,一点都不难找,如果想找,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把责任都拉到自己的一方。说句良心话,这样的答复真是让我心里感到热乎乎的,很受感动。
当然,所有事情的解决,也并不像那几家大社那么顺利,我这只小船在江河里“畅行无阻”,却在小“阴沟”里倾覆了。在名称前冠有“中国”的两家出版社面前,却让事情没有了结果。一家是除了网上书店在买他们出的书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信息,没有联系方式,114讯号台也没有电话,只得作罢。另一家是在香港登记注册的,但却有北京的联系电话;这家出版社曾于几年前出版了一套《西沙儿女》的连环画。给这家香港注册、北京办公、“中国”开头的出版社打通了电话,一位年轻的女士接听。我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和事项后,她回答说:“我们出版的书都是个人出钱印的,跟我们没有关系。”
我虽然是学法律的出身,但那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目前关于著作权法的一些规定确实不是很清楚,所以就问道:“既然是改编,是否应当有原著作者的许可呢?”
没想到,接电话的女士比我还外行,听完我的话,大概觉得无法回答,停顿了一下说:“你跟我们领导说吧。”
于是一个听起来也很年轻的女“领导”接听了电话。她先是问我怎么知道他们出版了《西沙儿女》连环画,接着问是否在它们的官网上看到的,我回答之后,她又问我原著作者是谁,原著有多少字。听完我的回复后,这位女“领导”说:原著虽然几十万字,但是改编成连环画后才几百字。对方明显地是在找借口,虽然话里没有明说,但非常清楚地把这样的意思传达给我:我们什么也不会给你的!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清楚,按照《西沙儿女》改编的连环画,分为《正气篇》和《奇志篇》两册出版,假如按每页二十个字计算,难道它们连五十页都没有吗?对于这种近似于耍“无赖”的回答,我是很不满意的。于是我告诉她,就算只有几百字,按照《著作权法》也应当付给原著稿酬的。
也许是《著作权法》把她压唬住了,于是她又找了一个理由,说《西沙儿女》不是公开发行的。我说:“《西沙儿女》作为正式出版物,当年出版发行了上百万册,怎么能说不是公开发行的呢?”她说:“反正在香港不是公开发行的。”最后她十分蛮横,也有点气急败坏地说:“不管你怎么说,我无法证明你的身份。”
话说到这份上,我心里很清楚:碰上了耍无赖的人;即使我给她提供出身份证明,她也会另外找出许多“理由”搪塞,这件事情是不会有结果的。
对于这家“名头很大”的中国××出版社近似于耍无赖的行为,只有一个办法才能解决问题:打官司。对我来说,找个律师很容易,找个香港的律师也不是很难,但是,有这个必要吗?自己能有那个闲工夫陪他们玩吗?也许我少见多怪了。
这样的一些事情,让我明白了,店大未必都欺客,那要看这些大店是否有大家风范;店小也未必都不欺客,有些店虽然小,但很无赖,名称上看起来大的吓人,却只能让你很无奈。
事情不大,也过去了,但总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不吐不快。把这些记下来,权当跟朋友们闲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