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经的艳阳天我的父亲浩然》第九章(1)

(2014-10-13 09:43:30)
标签:

浩然

梁秋川

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

文化

分类: 资料

《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

                                     梁秋川

第九章(1

  

摆脱框框,新角度反映“老话题”,受到从未有过的赞许——适应版面,煞费苦心缩减三分之一,删去不少血肉——为保原貌,赶时间连夜恢复,险酿终生遗憾——反响强烈,获得未曾预想到的效果。

 

《夏青苗求师》是父亲早期较为成功的短篇小说之一。这篇发表后曾引起反响的小说,在其诞生之际却险遭“瘦身”,而使读者不能观其全貌。

20世纪50年代初期,许多有理想、有志向的青少年为满足发展农业的需要,响应党的号召,从各级学校毕业后,积极主动地或返乡或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在当时如此的社会形势和农村急需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现实情况下,也有不少农村青年不甘心当一辈子农民,想方设法跑到城市谋求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有许多身居城市却未能升学的青年,不愿意到农村支援农业生产建设。

父亲曾担任过8年村、区、县的农村基层干部,亲自安排过无数返乡知青的生活和劳动,在与他们摸爬滚打在一起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解决过许多思想上的问题自以为对这些青少年很熟悉的父亲,为了能发挥点宣传教育的作用,便写了一篇反映知识青年下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小说。没想到,当父亲把写好的作品拿给一位村干部看后,他却说:“写得很像,就是这类的思想过时了。”这位村干部的话,让父亲既感到震动也感到奇怪:明明有大批的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正在奔向农村,怎么能说“过时”了呢?父亲无法理解这样的说法,带着满腹的疑问,重新去体验观察。在现实生活中,父亲发现当初自己熟悉的那类知识青年们,在精神面貌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中的大多数已不再像解放初期的青年那样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跟劳动人民结合起来,迅速地扎下根,更有效地进行劳动锻炼,支援国家建设。

1957年10月,父亲根据新的体验和感知,重新草拟出了一篇小说,描写一位高级干部的儿子,高中毕业后放弃高考升学,自觉地来到农村生产第一线,用自己的决心、毅力和热情,通过了老贫农的考验,取得信任,收下了他这个徒弟。小说的题目定为《考试》。

按照父亲的写作习惯,每当一篇作品起草完,都要先放一放,凉一凉,过些日子再进行修改,这篇小说也自然暂时地放进了写字台的抽屉里。

11月7日这天,是苏联十月革命节。那时,中苏关系仍处在“蜜月”期,为了庆祝这个节日,单位、学校都放假一天,北京城处在狂欢之中,一派欢乐、热闹的节日景象。别人都在愉快地过着节,唯有父亲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利用假日将《考试》这篇小说抄改完。

这篇约15千字稿子完成后,却使父亲犯了难:小说的篇幅较长一般刊物的容量又很小,发表起来有困难不知哪家刊物更合适。

那时,我家居住的宿舍楼与父亲工作的办公楼相邻,同在一个大院内。晚饭,父亲随意地走到单位的资料室,顺手拿起一本并非文学刊物的《中国青年》。随手了几页父亲无意中发现一条《征稿启事》“启事”十分恳切地讲明《中国青年》急需反映青年生活面貌的小说作品,希望能得到作家们支持。这“启事”使父亲动了心从杂志上抄下编辑部的地址,就立即跑回家,照着写了信封,第二天一早便送到收发室,通过中直机关信件交换站稿子送《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


                                           未完待续

  《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已团结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