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川:《浩然与曹继铎》(三)
(2014-10-05 13:02:03)
标签:
浩然曹继铎梁秋川文化 |
分类: 资料 |
浩然与曹继铎
(三)
一九九四年八月,京华出版社出(再)版了《金光大道》一至四部,引发了社会上一些人对浩然,特别是对《金光大道》的“争议”,褒贬、毁誉不一。曹继铎对此自然也是十分关注的,他把一些报刊上的相关文章,有选择性地寄给了浩然,并在电话中与浩然进行了沟通和劝慰。浩然在给曹继铎的回信中这样写道:
……
早上电话上所谈之事,请记在心上。除《文论报》之外,凡见到有关《金光大道》的文章,都找一份给我。不要仅重视说好话的,谩骂的,人身攻击的,无聊无意义的文章都要收集,都要看。我要兼听,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都能心平气和地听。又不是判决书,怕它何来?就是“棍子”,如今我已是刀枪不入之人,伤不着皮肉,更不能使我伤心。俗语说“不挨骂长不大”,挨骂挨整对人都是锻炼,是人生推动力。七十年代末我若不被整的死去活来,就没有八十年代初的《男婚女嫁》,更不会有以后《苍生》的辉煌。
……
一九九五年,曹继铎的作品讨论会即将在石家庄召开,浩然得知消息后心中有些怏怏不安。病卧在床的老伴需要浩然陪伴、看护;杂事缠身、身体欠安,竟连写一份书面发言稿,也难以打起精神。无奈之下,只得一边照看病中的老伴,一边断断续续地给曹继铎写了一封近两千字的“短信”。在信中,浩然回忆起当年他们在《河北日报》一起工作时那段美好时光,庆幸正当青春年少的他们,在那时就有了坚定不可移不可改的志气。而这个志气,换来了今天的成功,换来了今天的好梦成真。最后,浩然给曹继铎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你的作品讨论会能够开好,不要嘻嘻哈哈地热闹一场就过去。要认真地听听批评,特别要吸取点新观念。时代变了,诸多观念都应该有主见地更新,以便趁着还有创作激情的时候写一些高品位的精品。”
2000年金秋十月,曹继铎刚从美国探亲归来,便专程赶往三河,看望自己日思夜想的挚友浩然。浩然热情地款待了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并亲自为他安排住宿,表现出对老友特有的感情。
2004年,在浩然病重期间,曹继铎与老伴专程从石家庄赴京到医院看望。已经失语的浩然望着曹继铎,竟哭了起来,曹继铎与老伴也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正是在浩然的鼓励与帮助下,使曹继铎成为一名有所作为的河北省著名散文作家。曹继铎在他的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到:“浩然及其作品是永远的,我同浩然的友谊也是永远的,我对浩然是永远感激不尽的……”
浩然曾对曹继铎说过这样一句话:种庄稼不一定都能有收获,如果不下种,那就绝对不能有收获。浩然与曹继铎用自己的行动验证了这句话,他们初衷不改,一往深情,一直执着地追求着文学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