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 浩然:坚持写日记四十多年
(2014-09-05 09:25:54)
标签:
浩然日记坚持康健文化 |
分类: 评介 |
浩然:坚持写日记四十多年
康健
浩然先生是我的恩师,他对我的帮助,实在太大。我之所以还能坚持写作至今,与先生在世时对我的精神激励不无关系。先生虽已逝世五年,但每当和朋友谈起先生时,我的心中,仍然充满了深深的怀念。
和其他的作家一样,浩然先生也有写日记的良好习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先生做起了作家梦。从有作家梦的那天开始,先生就一天不漏地写起了日记。
一九六0年,先生在昌平下放劳动,不管劳动多么繁忙,他都要挤出时间记下劳动过程中的见闻、感想。即便是听到的一句俏皮话或歇后语,他也要及时地记录下来,以丰富自己的作品语言。
有一次,浩然在去农田干农活时路过一片刚耩完豆种的地块,他弯腰扒开土一看,问一位女社员:“这豆子怎么耩得这么浅?”这位女社员向他解释说:“豆子就是应该耩得浅嘛!俗话说:‘麦耩黄泉谷露糠,豆子耩在地皮上!’”浩然立即掏出笔记本和钢笔,让她重说一遍,然后记录下来。
浩然先生十分珍视自己的日记本,把它看作自己的命根子。
有一回,浩然先生到县里开会,中午到县委宣传部干事时兴亭的宿舍午休,起床后发现日记本不见了,急得满头大汗,到处寻找,凡是他这天去过的地方都找遍了,都未找到。最后,发现它夹在时兴亭的床缝里。找到本子后,浩然先生高兴地说:“我可找到你了,这是我几个月记的素材,别的丢了我不在乎,可丢了你,我非急出病来不可!”
浩然先生之所以能写出《艳阳天》、《金光大道》、《西沙儿女》、《苍生》等优秀作品,与他数十年坚持每天写日记不无关系,甚至可以说,坚持不懈地写日记,是浩然先生成为著名作家的重要因素。
九十年代初,浩然先生到外地写自传体三部曲《乐土》、《活泉》和《圆梦》,特别是在写后两部作品的时候,别的东西不带,就带着一箱子过去的日记本和几个空白日记本。在他写不下去的时候,就去翻看过去的日记。《活泉》和《圆梦》之所以写得那么顺手,主要得益于他年轻时的日记。而先生在年老病重时之所以能把自传体三部曲全面完成,也是得益于那些日记。
一九九七年五月,浩然先生因为劳累,因为烦躁,也因为照料多病的妻子,中断了四十多年不间断的写日记的习惯。但每次接受记者采访之前,先生都要先翻看一下当年的日记,以便准确地回答记者的提问。
《北京青年报》的一位记者采访过先生,主要是跟先生交谈“文革”那段特殊的历史。采访前一天,先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文革”期间写下的日记。看过之后,先生深有感触地说:“过去的似乎过去了。但是再翻看一下那时的日记本,那些日子,那些事情,又好像没有过去,仿佛就在身后,一幕一幕,活生生的……”
为了完成《“文革”回忆录》,浩然先生把自己的“文革”日记翻了个遍,原来只是笼统地想了写什么,没有具体考虑怎么写,一些问题比较乱,思想上也很矛盾。看过“文革”日记后,先生发现,自己的“文革”日记在时间上非常连贯,几乎一天不落;在内容上十分翔实,记得多的时候,一天的日记有一、两千字。所以,先生决定在《“文革”回忆录》中如实地写出那时自己的生活,写出对文艺界的看法,包括对当时的文艺主帅周扬的看法。先生说:“请读者相信,写我自己的历史,就是记录、表述自己的生活实践,不允许掺杂虚构的东西,这是十分严格的原则。”
遗憾的是,由于身体衰老和病痛折磨,先生最终没有完成《“文革”回忆录》的写作,就连写了四十多年的日记,也不得不停止。但这种坚持不懈的写日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做人态度,不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么?
2013年1月24日于京东燕郊·高远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