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第五章(3)

(2014-06-09 09:11:33)
标签:

浩然

梁秋川

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

文化

分类: 资料

《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

                                     梁秋川

第五章(3

  

想到这些,父亲心里琢磨是否可以把自己个人的经历借过来,改成一对农村老夫妻的故事写一篇反映新农村进步的父母家长拥护婚姻法、支持儿女婚姻自由的小说呢写这对老夫妻听说女儿跟邻近农业社一个男青年搞对象、谈恋爱有些不放心,老头子就“微服私访,亲自到邻村相看那个男青年到底如何:要是女儿看错了人,回来就劝说女儿别再搞下去;若是女儿看中的人好家也好,回来就支持女儿,成全这桩婚事。这样,小说中的人物、故事不就跳出了老框框、有了新角度

    父亲主意拿定,在此后的几天里,有空隙就构思情节,设计人物,编排故事。创作会议刚一结束父亲便坐下身子,腹稿写在稿纸上。经过一番艺术概括和提炼,父亲这一回的写作,憋了很足的情绪,真如同蓄满了的水库打开闸门,运载着语言感情的水奔流而下,一口气就搭出了小说架子。父亲给这篇小说拟名《女儿的亲事》。第二天利用歇晌的时间,父亲又逐字逐句地推敲一遍,修饰一番。等下午下班后,父亲一边啃着从食堂买回的馒头一边对小说稿抄写润色一气干到半夜后的两点多钟。抄改完稿子,父亲的精神依然昂奋,没有一点倦意,便半躺半倚地把抄清的稿子从头看一遍,改正抄写错了的字。父亲美滋滋地端详着已经完成的作品,心里像一颗火花一闪。

那稿子的开头写老头准备动身去相女婿的时候,听见花喜鹊在窗外桃树枝上喳喳地叫唤,他抬头看看,心想:这次出门私访,不知道其结果是喜事还是坏事。而他到了男青年家,果真看中,成了喜事,以哈哈大笑作为小说结尾。于是,父亲又拿起笔来,将原来的标题划掉,改成《喜鹊登枝》四个字。以这四个字的民俗成语冠为篇名,父亲觉得不仅新颖、响亮、通俗易懂,而且显得民族化大众化,使整篇作品鲜活起来了。父亲越看越满意,越满意也就越得意,这篇小说的篇名就这样决定了。

    父亲自认为这篇小说写出了自己的新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是一部成功之作。认为它的成功关键在于:冲破当时被众人,包括自己写公式框框,从新的角度表现了普通的题材,出了“新”。“新”跟“深”有密切关系。在当时来说,《喜鹊登枝》超出了反映婚姻问题的范畴,在表现新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方面,既是新鲜的,也有一定的深度。

满心喜悦的父亲亲手把稿子交给一位虽与自己年龄相仿,却已被人称为作家,在《河北文艺》当编辑青年作者。希望他帮看看,推荐给编辑部。那位编辑不仅答应自己看,还说要推荐给谷峪看,如果写得好,《河北文艺》一定发表,还要让文联的领导写一篇评论。

父亲眼巴巴同时又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小说稿的消息。许多天过去了,不见任何音讯,写信询问也不见回复,便利用办公室无人的机会往编辑部打了个电话,才得知那位编辑已于几日前请假去了天津,一个月后才能回保定。接电话的人还告诉父亲说,那篇小说稿不能刊用,早已经退稿了。一听这话,父亲立刻“脑大如斗”。因为父亲对这篇小说很有信心,而且没留底稿,如果丢失了,那可就“坑死了人”。情急之下,立即骑车赶到《河北文艺》编辑部。

父亲到达《河北文艺》已是临近下班的时候,编辑部里仅有一人还未走。父亲对这位编辑说明了情况,请他再帮助查找一下。谁知那人不仅不给查找,反而对父亲说:“丢了也没有什么惋惜的,反正是篇废品,你写的东西,总改不了虚假的编造和不真实的毛病……”父亲急了眼被逼得犯了庄稼人的脾气,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找到那篇稿子,让有眼光而无偏见的明白人看看,评评理,讨个公道;并在下意识里断定,那篇稿子一定还在编辑部,一定压在他们没工夫和不屑一顾的稿子堆里。在那位编辑的怒视下,父亲自己动手翻找起来:先在大堆落满灰尘的稿子里找,后来拉开那位远游天津编辑办公桌抽屉找拉到第三抽屉的时候,父亲就发现了自己的稿子。那个装着稿子的信封,仍像父亲当初交出时一样,封的严严实实,根本就没有拆启过。父亲农民有农民的自尊,也有农民的自信。父亲举起那个信封,向那位目瞪口呆的编辑晃了晃,一语未发便拂袖而出父亲满怀愤慨离开编辑部回到自己的居所,划掉信封正面的《河北文艺》编辑部,在背面写上《北京文艺》四个字,便投进信筒,把它连同自己所怀的希望和所寻求的公平,一同寄往首都。稿子寄出不到十天父亲便接到《北京文艺》编辑部的回信。信上说:“……小说读过,觉得很新颖,很有生活气息,我们留下,准备发表……”这篇被某些编辑没有看就“枪毙”了的稿子,发表在《北京文艺》1956年11月号上,父亲的处女作诞生了。

在《喜鹊登枝》这篇处女作诞生后的十年间,父亲发表了近260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了7部短篇小说集、4部儿童文学集、1部散文集、1部三卷本长篇小说及5本小册子。从《喜鹊登枝》问世起,一个祖祖辈辈都是文盲的农民后代,在文学这曲折不平的长途上,一步一步地走过了半个世纪。


《曾经的艳阳天  我的父亲浩然》已团结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