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与昌乐》前言

(2013-12-31 10:19:28)
标签:

浩然

昌乐

前言

文化

分类: 评介

《浩然与昌乐》前言

 

 

1960年,著名作家浩然以俄文《友好报》记者的身份,下放到昌乐县城关公社东村大队劳动锻炼,历时八个月。在此期间,他还担任了东村首任党支部书记。那是一个艰苦的年代,浩然除了跟其他下放干部一样下地劳动,还要跟队里的干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组织群众生产自救。他把自己当成东村的一员,完全融入群众之中,与乡亲们一起春种秋收,一起吃苦受累,一起忧虑和欢乐,把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他还远去离东村上百里的高崖水库工地,在那里抬土筑坝,走访群众,写水库史。艰苦的劳动和工作之余,他一面坚持写作,一面与昌乐文学爱好者广泛接触,播撒文学的种子。短短八个月,浩然与东村乡亲,与昌乐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返京之后,浩然没有忘记东村和昌乐,从1983年至今,他已五次来昌乐“探亲”,并且带了老伴和女儿一块儿来。昌乐和东村也惦记着浩然,十几次派代表去北京和浩然定居的河北省三河市看望他。每一次互访,都留下令人难忘的佳话。一个作家,与一些原本非亲非故的他乡的农民,结下如此深厚而长久的友谊,这种现象,恐怕并不多见。其中深刻的内涵,很值得研究和探讨。

浩然访问昌乐时,深情地回忆起那难忘的八个月的时光,他说:“昌乐人把丰富的生活素材给了我,把聪明才智给了我,把为人处事的正直和厚朴给了我,也把昌乐这块宝地的仙气和昌乐人民的灵气给了我。从秋天收割大豆的时候起,我就忍不住地写起来,一直写到北京。一年多的时间,我发表三、四十篇小说,接连出版了两本书。离开昌乐整整两年之际,我动笔写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艳阳天》。小说里的那场麦收情景,都是我在东村亲身经历的,书中有许多给读者留下印象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不要国家救济、偷着吃野菜的饲养员马老四,写的都是东村人,都有东村的原型做依据而写作出来的。”没有昌乐人用他们的爱心、聪明、正直、勤劳对我的支持、帮助和培育,我写不出《艳阳天》。没有《艳阳天》,我还是平庸的我,尽管至今我还是个普通作家,但《艳阳天》毕竟让我辉煌一时。所以我对昌乐感恩,不忘昌乐,把昌乐当成我艺术生命的第二故乡。”这一段肺腑之言,高度概括和总结了浩然在昌乐八个月的生活、劳动和创作的体验,同时深刻地揭示了文学与人民、作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人民群众渴望文学,同时又是文学赖以产生的土壤和温床。作家需要人民,离开了人民群众,他的艺术生命就会枯竭。短短八个月,不仅为浩然创作的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他一生的创作思想、创作道路产生了深运的影响。他的“写农民、为农民写”、“写农村真情事、说农民心里话”的自律格言,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

浩然是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是广大农民喜欢和尊重的作家,更是昌乐人民喜欢和尊重的作家。他的作品广为流传,他的人品为人称道。他在昌乐生活和劳动的八个月,以及其后与东村的乡亲、与昌乐人民的交往,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发人深思的话题。这其中绝大部分已形成文字,见诸报端,还有一部分尚散落民间,将这些史料加以搜集整理,出版发行,让人们了解一位著名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他的成功之路,于当今,于后世,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是我们值此人民政协成立50周年之际,编辑这辑文史资料专辑——《浩然与昌乐》的初衷。如果读者能从中体味到些许为人为文的道理,得到某种启迪和激励,我们将深感欣慰。

这辑文史资料专辑的出版,得到了昌乐县委、县政府和“浩然研究会”的大力支持,许多与浩然同志一起工作、交往较深的同志纷纷动笔撰写文章,特别是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刘锡诚在百忙之中,亲自写序,并给予了指导,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