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泥土巢
泥土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907
  • 关注人气:5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为苍生写作 追忆作家浩然

(2013-12-06 09:45:38)
标签:

转载

分类: 评介

为苍生写作 追忆作家浩然

记者 刘成群 崔立秋

 来源:《河北日报》20080221

   2008220,中国作协名誉委员、北京市作协名誉主席、著名作家浩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他用自己一生的创作,践行了“深入一辈子农村,写一辈子农民,给农民当一辈子踏实代言人”的铮铮誓言。

  “河北日报,我的渡船”

  1954年,22岁的浩然在《河北日报》副刊上连续发表《两千块砖》和《探望》两篇反映农村新生活的短篇小说后,开始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于是,他被选拔到河北日报社当了驻地记者。这关键性的一步,标志着浩然从此登上了驶向文学彼岸的渡船。

  浩然始终未曾忘记有伯乐之恩的河北日报社,他曾经写过一篇名为《〈河北日报〉,我的渡船》的文章,以感谢和纪念他在河北日报社工作和生活的那段经历。

  河北日报社原总编辑叶榛向记者回忆了当年的情景。当时,报社的编辑们发现了一个勤奋的青年,他总是投来大量的稿件,对写作似乎有着疯狂的热爱,编辑们建议应该让这个青年加入记者队伍。于是,浩然成了河北日报驻通县专区的一名记者。当了记者的浩然依然那么勤奋,总是采访来大量的稿件,见报率也很高,表现突出的他很快被调到了河北日报社编辑部,成了一名机动记者。

  那时,叶榛是总编室秘书,经常要和记者们联系,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与浩然的接触相对来说比较多。作为一名机动记者要随时做好出门采访的准备,而浩然更是喜欢下基层,尤其是到农村去。叶榛回忆说:“他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反映农民的生活是他最主要的采访工作,算起来他有四分之三的时间不在报社,基本上都是在农村采访。”

  浩然留给同事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手不离书,爱书如命。曾多次采访过浩然的宋清江说,当时河北日报社资料室的几千册读物都被浩然看过了,后来浩然曾说,他对河北日报社除了知遇之恩外,最怀念的就是那个有几千册图书的资料室。

  十几年前,浩然曾回过河北日报社,看望这里的老同事、老朋友,那时的浩然依然是一件土布褂子,一双布鞋,质朴而亲切的形象没有改变……

   “写农民,给农民写”

  浩然以“写农民,给农民写”为创作宗旨,在半个多世纪的笔墨生涯中,以1300余万字的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罕见的高产作家。

  浩然常说:“农村是我创作和生活的不尽源泉,农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作家只有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是的,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作家,浩然的灵魂始终坚守在农村大地上,艺术生命之根深深扎在农村的沃土之中。

  从《艳阳天》到《金光大道》,从《山水情》到《苍生》,浩然在共和国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记录时代风云的史诗般的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多姿多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新时代农民形象。读浩然的作品,不能不为他字里行间洋溢的对土地、对农村、对父老乡亲的真挚感情所深深感染,不能不为他笔下的一个个展现着崇高的思想光彩和浩然正气的农民形象而肃然起敬。

  作家祁淑英得知浩然去世后,眼里涌出了泪花。1951年,他们同时到河北团校学习,因志趣相投,同岁同班同小组的祁淑英和浩然很快成了文友,他们立志将来成为革命的文学家。1999年,祁淑英发表8万字的传记文学《“浩然”正气,笑傲文坛———寻觅浩然足迹》。“浩然是半个世纪以来描写农民的一流作家,甚至可以说是全景式写农民的第一人。一位汉学家曾评价《艳阳天》是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一个绝唱。”祁淑英这样评价浩然和他的作品。

  省作协主席关仁山听到浩然去世的消息后,心里非常悲痛,正是因为受浩然的影响,关仁山才放弃通俗文学写作,从而扎根乡土文学创作。关仁山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浩然当初勉励他的话:“作为一个乡土文学作家,你一定要深入农村生活,为农民写作。冀东平原的农村非常有典型性,既具有东北农村的特征,也有河北、山东一带农村的特点,写好冀东平原的农民也就等于写好了中国农村的农民。”关仁山是这样评价浩然的:“浩然老师扎根乡土,替中国农民代言,创作了《金光大道》、《艳阳天》等优秀作品,塑造了高大泉、张金发等一批经典农民形象。他的作品语言鲜活、感情质朴,准确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深受农民读者的喜爱。”

  浩然先生有一枚闲章“颂苍生”。历尽沧桑,痴心不改,情系苍生,无怨无悔。浩然满腔热情地讴歌人民大众和他们为创建幸福美好生活所进行的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无情地鞭挞阻碍历史前进的丑恶势力,以1300多万字的作品,献给了他深爱着的芸芸苍生,献给了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献给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呵护文学绿树的小苗”

  晚年的浩然定居我省三河市,在这里,他完成了三卷本自传体小说《乐土》、《活泉》和《圆梦》,并开始推进他所提倡的农村“文艺绿化”工程。

  浩然给自己在三河居住的小院起名“泥土巢”,意思就是“下蛋”和“孵雏”的窝。在这所普通的小院里,他和一些支持者一起筹建了县文联,创办了旨在“让苍生写,给苍生看,抒苍生情,立苍生传”的《苍生文学》(季刊),义无反顾地举起了农村“文艺绿化”的旗帜,在贫瘠的土壤上播撒下绿色的文化种子,使一棵棵文学小苗破土而出,绿意浓浓。

  三河市文联原副主席王宝森向记者回忆了与浩然交往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幕。1993年,浩然因脑血栓住院时,胳膊栓住了,一动不能动。后来,经过诊治,刚刚可以活动一下的时候,他就让陪床的王宝森回家拿那些农村业余作家的稿件,王宝森说以后再看吧,浩然却坚持,他说:你要不拿,我躺在床上还是会想。朴实无华的话语让王宝森无法回绝。后来,看着浩然坐在床上,用栓住的右手颤巍巍地拿着笔修改稿件时,王宝森内心充满了感动,他说:这个影像将会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

  浩然曾深情地说:“我自己是从农村成长起来的,是业余作者出身,因此我了解文学小苗最渴望最急需有人伸出热情的手加以扶植。”

  2001年,浩然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3000元钱,资助他的“老学生”,当时已71岁的山区老农李纲出版长篇小说《悲喜交加》。为保住“绿化”成果,在业余作者陈绍谦去世近6年后,浩然还四方奔走,最终为他出版了《陈绍谦小说集》,并以《用灵魂和生命镌刻的碑石》为题,写了5000多字的序言,以此激励生者。浩然还曾经把亓长禄同志的手稿整整保存了30年,把张宝玺的习作《志刚》保存了整整18年。

  三河市文联主席刘树滋早在市委宣传部工作时就结识了浩然,称他为“梁老师”。后来,他又参与了三河市文联成立和浩然文学馆的筹备、筹建工作,经常陪同浩然深入农村走访业余作者,他真切感受到了浩然老师为人做事的风范,目睹了他在“文艺绿化”工程上所付出的心血。刘树滋说,10年时间里,浩然在三河扶植、培养了一大批农村业余作者和文学新人;先后出版了《三河泥土文学丛书》、《平原丛书》和3套《文艺绿化丛书》;为30名业余作者出版了30部个人专著;填补了三河文学史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报告文学集等多项空白。

  文化部原副部长陈昌本曾在《文艺绿化功在千秋》一文中感慨:“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过一篇浩然修改过的业余作者的小说稿,从文句,到标点,到文章结构,都细心地整修,密密麻麻地改删字句,把稿纸打扮成花脸。但是,你读吧,文章精炼、漂亮了。像一块藏着美玉的璞,经过他的几凿雕琢,提出了精华。自然,作者也在他的手把手帮助下,提高起来了!”

  墨香氤氲,绿树成荫。根植沃土,感颂苍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