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宪荣:凭一本《活泉》

(2013-09-05 09:13:53)
标签:

浩然

红艳艳的罂粟花

活泉

文化

孙宪荣

分类: 评介

凭一本《活泉》

 

孙宪荣

 

    我对浩然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乐土》、《活泉》、《圆梦》百读不厌。相比之下,我更偏爱《活泉》,不是从艺术技巧上,而是从个人情感上。很多年来,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每当我在灯下拿起这本书脊看上去已经很破损的“枕边书”时,总颇生感慨,不禁让我想起许多和这本书相关的往事。

    1993年8月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象往常一样,迈进市新华书店后,径直向摆放文学书籍的柜台走去。老远,我就看见柜台上正面摆放着一本绿颜色的书,走近一瞧,眼睛随之一亮,这是一本刚面世的浩然的自传体小说《活泉》单行本。我从售货员手里要过这本书,只见淡绿色封面上是作家本人的一副木刻头像。简练的刀法描绘的极为传神。那是作家年轻的时候,头戴军帽,脸容肃穆,浓眉之下,一双眸子不动声色地透着过人的精锐,丰厚的嘴唇毫不犹豫地泄露了他憨厚沉实的本性……我在少年就开始接触浩然的作品,对其作品有一种自然的亲和力。在此无须赘言一个青涩、懵懂少年对于文学的那种真诚和清纯,但我不会忘记,在“文*革”十年浩劫期间,也正是浩然“一花独放”的文学作品滋养了干渴的心田。其实,也就在当时的几天前,我刚从图书馆借阅了浩然的中篇小说集《嫁不出去的傻丫头》,可以说我当时的身心还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愉悦之中。关于浩然的身世。我在此之前知之甚少,对他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手头那套做为“刊大”教材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怀着既关心又好奇的探索心情,我毫不犹豫买下了这本书。

    出乎意料的是就在我买回书的当天,正津津有味地翻阅时,我那个过光景一向以节俭著称的妻子,竟然一反以往淑女的形象而变得面目可憎。她不由分说地一把从我手里抢去书,用一种近乎疯狂的动作撕扯起来。一边撕,还一边骂:“买这书有什么用?我让你买,让你买……”我竭尽全力克制着自己愤怒的情绪,镇定地冷视着她,然后一字一句对她说:“我不抽烟,不喝酒,就是偶尔买点书,这有什么错?你撕一本,我明天去买两本,不信,你走着瞧!”我小姨子也在一边帮腔:“也就是,姐夫就那么点爱好,你值得这么做?”或许,是我这种轻易不动气,而一旦触怒那斩钉截铁的口吻中带着一种势不可挡的震慑力,或许,是我的小姨子的话二者之间起了作用,妻子很快低下了她高昂的头,把书放在桌上,知趣地转身走了。我拿起已撕扯的大散了架的书,把书贴近胸口,似乎听到了一种哭泣,我的心里像刀绞一样难受。

我那时的工作单位和居住位置相对比较偏僻,我个人的生活十分简单而枯燥。沉浸在《活泉》的捧读中,我是幸福的,对我而言,《活泉》是“安妥我灵魂的一本书”,也是我“止心慌的书”。这种阅读的过程是漫长的,不舍昼夜,常年累月不厌其烦的地看,用虔诚的心去揣摩作家眉宇间的神情。屏息咂摸字里行间的意思。那段时间,浩然是我最痴迷的作家。我把能觅到的他所有作品都读了或重读了,我无法解释我对他的这份钟爱。如果说浩然早期的作品例如《幼苗集》、《金光大道》等等能让少年的我所喜欢。把我引入了一个美妙世界,无疑是在一个青涩的少年面前打开了一个异常广阔丰富,却又十分陌生而又令人称奇的画卷。那一个个次第出场的人物形象,是多么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呀!他们的不幸和痛苦,他们的遭遇和命运。始终牵动着我的心弦。而对阅书多矣,自谓眼界不俗,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当时之所以为《活泉》包括在后几年里陆续看到的浩然另二本自传小说,所强烈的吸引并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其因素是多方面的。在我看来,浩然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奇迹。作为一个成功的、出类拔萃的作家,浩然远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作家,他是一个多种社会角色的、复杂的历史个体。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使他产生了与众不同的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也使他具备了常人不曾拥有的一种非凡的审美经验。从创作心理上说,浩然创作自传体小说的心态,已不再是他早年创作《金光大道》、《西沙女儿》时的那种不乏青春激情的焦灼与紧张,而是一种老年人在阅尽人世沧桑所独具的圆融与澄彻。《活泉》讲述了作家少年时期的那段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美好的时光给予他美好的人生信念,苦难和艰辛成为前进的动力,这些都奠基了他一生的格调,即在逆境永不言败,自强不息。

《活泉》的语言魅力,是激发我经常阅读的重要诱因。浩然那出色写人记事的才华在传记小说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在它平实无饰,自然老成的笔墨中,我时刻感到一种潜在的巨大的精神力量的支配与激励,也明显感到作者心灵深处某种难以愈合的隐痛。这种隐痛,不仅仅是浩然缘于对“宇宙万物和人世诸象的一种深切的怀念”,更结合着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一种整体的关怀。值得称道的是全书至始至终贯串着带有自我拷问灵魂的色彩,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传记文学,所缺少的正是类似于《活泉》这样逼视灵魂的作品。

我在长期阅读的艺术感觉中,小说里的,包括散文里的,诗词里的,民歌的种种意象蜂拥而来,我由着它们在脑海里发酵,然而,我对于脑海中闪现的一种特别想见浩然的念头,一种愈来愈强烈的冲动。我无法左右我自己的感情。我非常清楚,这件事的难度,我的心时刻都在煎熬着。没有谁能真正理解我。

次年,即1994年盛夏的一天,我按捺不住一颗被深深的感动的心,不揣文笔的粗浅提笔给浩然写下了第一封长信,向自己心仪已久的作家敞开心扉。因为我不知道浩然的详细通信地址只好看着《活泉》里作者简介。对着手头的一本《北京文学》的地址写上转交的字样。那年8月一天,我居然喜出望外收到了浩然先生从河北三河给我寄来的亲笔信。当我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时,我至今清晰记得映入我眼帘的第一句话:“孙宪荣同志:收到你热情的来信,你对中国文学现状的感慨之言,是我们的共同心声……”我的心在刹那间有一种异样的激情。2000年春季,当我启程拜访浩然时,我特意把这本已找人进行过技术处理的《活泉》放进了随身携带的行囊。它不仅是我的珍爱,也是我了解浩然的见证。我格外注意到,当我把这本书递到浩然先生震撼的手里时,先生长久的摩挲着这本书,眼里蕴蓄着感情的潮雾。我不知道,是感喟书多舛的命运,还是人世的无常?

一本书或许会影响一个的一生。真是这样吗?是的,人的一生,一般来说是应该由其人自己去决定的。但是也必须承认,有许多不可逆转无法预知的偶发性因素,有时往往竟能左右人生。或许,这就是人常说的“命运”二字吧,人的一生中何时将发生什么事,遇到什么人这些都是无法意料,这也许就是命运的魅力所在吧。

我常常想,如果我不痴迷文学,或者说我不接触浩然的这本《活泉》,我也许就永远遇不见浩然先生了,更谈不上我今天对于浩然的研究。凭一本《活泉》,缘起于书,从而圆我的读者梦,在这个功利而冷淡的世界上,这该是一桩多么难得的事情!

12年的岁月加起来是一条长长的河,流过一段百花盛开的山谷,更好地在我内心世界毫不保留的坦露,它让我及我周围一些人感到这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一段真情,这样一种温暖。让你做人或者下笔都要珍重、自信一些。我也实在应该庆幸在30多年的阅读生涯中遇到了这本《活泉》,它不仅充实了我的人生,它其实也早已超越了文学。说心里话,当我今天回首这段往事的时候,有时,我竟然对自己对于文学的那种执着而感动不已。

 

                               2005年3月

原文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ad50d2c001015c6l.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