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桥:回忆浩然
(2013-08-14 10:43:52)
标签:
浩然王恩桥回忆文化 |
分类: 评介 |
回忆浩然
王恩桥
惊闻浩然不幸辞世,感慨万千。他生前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浩然同志
1964年《艳阳天》出版后,浩然到顺义农村征求意见。我刚到文化馆不久,就奉命陪同他下乡。那是个大冬天,寒风凛冽。我骑着一辆永久自行车,捎着浩然,顶风骑了20多里,来到牛栏山以北的龙王头村。白天开座谈会,听取意见,晚上看青年们踩高跷。夜里睡在社员家的土炕上,第二天早晨又到社员家里,盘腿卧脚地坐在土炕上喝棒渣粥。
此后不久,他又帮助联系,请来评书艺术家袁阔成先生,在文化馆的电视室说新评书《肖长春和焦淑红》。那天晚上,电视室挤得水泄不通。袁阔成说完正段子,观众还不走,又说了一段《肖飞买药》,到了深夜,大家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从此我知道,浩然那么大的作家,和普通人一样,比一般干*部更深入群众,和老百姓更贴心。那时和现在不一样,不称老师或先生。和谁最亲近对谁最尊敬就称谁同志。老百姓都叫他浩然同志,我也一直称他浩然同志。
倡导泥土文学
“*化大革命”中,浩然也和大多数人一样,积极投身运动。1971年前后,他下放到顺义,住在南彩卫生院的小平房里,当工作队,帮助基层整理学大寨的材料,和老百姓一起想办法发展生产。他深入南小营村,以真人真事作素材,写了短篇小说《房东》,发表在《中国文学》上。他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也是这时候构思的。这是文*革中发表较早的文学作品。
进入新时期后,浩然以极大的热情,倡导泥土文学。他一次次地乘公共汽车到顺义,帮助我们举办文学培训班。他给大家讲课,十分生动。他听业余作者讲选题,说构思,十分认真。他帮助业余作者修改稿子,十分耐心。1978至1979年,他亲自指导我们组织业余作者深入金鸡河水利工地,采写了一组《金鸡河的歌》,发表在当时的《北京文艺》上。这是顺义首次在这么高级别的刊物上成组发表作品。不久,他又帮助农民女作者张友明修改发表短篇小说《热气腾腾的田野》,不少报刊转载,电台配乐朗诵,影响很大。几年以后,又是他帮助赵松泉把小说作品编辑成书,推荐到《北京泥土文学丛书》出版发行。这是顺义最早出版的文学书籍之一。
难能可贵的是,浩然这些活动,都十分主动,有叫必到。从没收过一分钱讲课费。吃饭时给他加两个菜,他还把我们叫到宿舍里,“有福同享”。晚上,就和我们住在一个小屋里。有一次,住在招待所里,晚上刚躺下不久,浩然叫我开灯,他捉到一个大虱子。刚关灯,我又觉得痒痒,也捉到一只。就这样,灯也不关了,俩人捉了半宿虱子,第二天照常和学员们一起谈文说稿。
实施文艺绿化工程
进入90年代后,浩然已积劳成疾,身体大不如前。但他献身文学的步伐迈得更大,向农民普及文学的心情更迫切。他帮助农村培养作者,筹办文学刊物,筹资帮助业余作者出版文学书籍。他自己起名叫文艺绿化工程。1998年,他帮助顺义作者王克臣、高国镜、张宝兴、赵德印和我一次出版了5本文学书籍,这在顺义历史上是第一次。以后,他又帮助顺义作者出了不少文学书籍。每次,他都亲自写序言,满腔热情评介作品,甚至校对文稿,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我曾多次劝他注意身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每次他都笑着答应,但一干起事来,他又把自己置之度外。他像一根蜡烛,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和农民交朋友
浩然出身农家,和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有很多农民朋友,肖永顺是其中的一个。
浩然和萧永顺是好朋友,铁哥们,有过命的交情。他们的交往已经半个多世纪。那是1954年初冬,浩然在通县地*委《前进报》当记者,到焦庄户去采访合作化的典型。认识了萧永顺,了解到焦庄户是人民第一堡垒,是地道战的故乡。萧永顺是老民兵,复*员*军*人,他带头办社,大公无私。此后在近50年的风风雨雨中,两人互相帮助,互相鼓舞,浩然把焦庄户看成是养育艺术的土地,把老萧看成自己生活的老师。老萧把浩然看成是他最信得过的文化人,是“可以掏心窝子”的朋友,两人成为至交。*化大革命后期,有一次,老萧被牛顶了,他就截三插五地骑着自行车去看望。往返100多里,风雨无阻。
我们每次去三河看浩然,他都打听“老萧怎么样?”1998年萧永顺去世前后,一直瞒着他。后来浩然知道了,十分悲痛。还在1999年4月22日驱车百余里,到焦庄户看望老萧的故居,到顺义慰问老萧的家人,寄托他无限的哀思。
浩然去了,他的精神还留在我们的心里!
2008年2月20日
原载《运河》2008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