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泥土巢
泥土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907
  • 关注人气:5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志功:忆浩然“泥土书屋”

(2013-06-21 08:55:59)
标签:

浩然

秦志功

泥土书屋

昌乐

文化

分类: 评介

忆浩然“泥土书屋”

秦志功

 

  浩然老师驾鹤西去,无限哀思涌上心头。昌乐是浩然的第二故乡,他对昌乐的深情厚意,对昌乐文化、文学事业发展所付出的心血,作出的贡献,永远留在昌乐人民心中。追忆浩然在昌乐的人和事,我感到不应忘记的还有浩然的“泥土书屋”。

  这件事就从浩然老师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来昌乐说起吧。那是1995年的10月份,我刚到文化局主持工作不久,听说浩然老师要来,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浩然老师一直是我最崇拜的作家,他的《艳阳天》、《金光大道》等等,我都认真拜读过,那现实主义作品中的语言、思想、人物都深深地打动着我。这次浩然携老伴来昌乐,由县委、县政府接待,食宿在县招待所。作为文化部门的负责人,我有幸参加了浩然老师的部分活动。特别是受时任青州市副市长徐振溪同志的邀请,我陪同浩然和他的老伴到青州进行了两天的访友和考察。听说他这次来昌乐之前,曾发生过一次脑血栓,但在活动中浩然老师都思路清晰、反映敏捷,并满脸慈祥,让人感到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与前来拜访的当地领导和朋友们、学生们,他谈的大多都是文化、文学事业,对前来求他墨宝的,也总是一一挥毫给予满足。当时,我也请浩然老师写几个字以作纪念。他看了看我,思索了一会,挥笔写下了“人生如戏,应当演好你自己的角色”,这对我来说,真是意味深长啊。就是在这次浩然老师来昌乐期间,县里酝酿着筹建浩然“泥土书屋”。

  其实,浩然“泥土书屋”早在1990年就有了,当时是设在刚改造完成的新文化馆大楼内。八十年代以前的县文化馆,在现在的佳乐家的对面,几排平房作为办公室、活动场所及工作人员的住宿,已很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了。因此,文化馆的同志们谋划着改造文化馆,建设功能比较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但资金严重不足是最大的问题。对此,得到了浩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亲自跑文化部,反映昌乐县文化事业发展与建设情况,争取来了五万元的宝贵扶持资金。有了这五万元作引子,建设昌乐县文化活动中心(即文化馆)的议案提上了县委、县政府的议程,得到了当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决定由县财政配套部分资金动工兴建,并于1990年春天完。新建成的文化活动中心上下四层,功能齐全,当时不但是县城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物,而且在潍坊市乃至全省县一级,也是一流文化活动中心。征得浩然同意,在这新文化大楼内设了浩然“泥土书屋”,由浩然亲自题写了匾额。泥土书屋主要存放、展览浩然老师的有关资料、书籍,同时也是为了让浩然老师常来住住走走,更好地指导昌乐文化、文学事业的发展,当然这也是浩然老师的心愿。这年的10月份,浩然老师第四次来昌乐,参加了县里隆重举行的文化活动中心落成开业典礼,对他的“泥土书屋”也比较满意。

  新的文化活动指导中心和浩然“泥土书屋”,为昌乐文化、文学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事过不久,也就是1992年吧,一名台商看中了这一风水宝地,提出要买这个大楼办企业经商。鉴于当时招商引资是头等重要任务,新到任的县委主要领导最终拍板,将文化活动中心卖给了这位台商。于是县文化馆搬迁到了县委、县政府对面的一座三层小楼上。由于面积较小,浩然“泥土书屋”的安置便成了问题。时任昌乐镇党委书记的张润国同志深知浩然“泥土书屋”的影响和价值,加之浩然最初是在昌乐镇的前东村体验生活,担任过支部书记,便把浩然“泥土书屋”搬到了昌乐镇党委、政府的办公楼上,并设想条件成熟时在前东村建一座独立的浩然“泥土书屋”。就这样,浩然“泥土书屋”在昌乐镇办公楼的一间房子一设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一直由镇文化站长赵长年同志负责照看和管理。他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借阅等制度,非常认真负责,使浩然“泥土书屋”的图书、资料、照片等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对此,真应该感谢张润国和赵长年二位了。

  浩然老师第五次来昌乐期间,县委组织成立了浩然研究会,县委有关领导任会长,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县里的知名文化人士任副会长,我有幸也成为副会长之一,郭建华副局长任秘书长。同时,县里也在商讨浩然泥土书屋的重新建设问题。研究这一问题时,我一直都没有参与,只知道搞出了图纸,决定建在前东村,县委、县政府举行了盛大的奠基仪式。县六大班子领导、各乡镇、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和浩然老师一起奠基。仪式结束后不几天,浩然老师回了北京。浩然“泥土书屋”的建设当时怎么研究的,由谁牵头、由哪里出资都不清楚,只是以浩然研究会的名义发出倡议,向各乡镇、各部门进行募资。我和郭建华局长下乡镇、跑部门,跑这跑那,多方联络,全县共捐资六万余元。其中北展党委、政府捐的最多是5000元,其余有2000元的、1000元的,个人方面,最多的捐到500元。这笔资金交给了昌乐镇,由前东村盖起了四间平房后,因没有其它资金来源就没有了下文,最后不了了之,成了名符其实的半拉子工程。这事回想起来,着实令人痛心,也是昌乐文化事业建设的一大憾事。

世间的万事万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2005年,昌乐镇分为城关街道办和宝城街道办。这一分,浩然“泥土书屋”又面临着去向问题。为了抢救和保护好浩然老师“泥土书屋”的书籍、资料,当时在档案局负责的我,向分管的县委副书记张润国同志汇报了这一情况,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指示我尽快把这些图书、资料等收到县档案馆保存起来。我向城关街道办分管领导说明了张润国书记的指示精神,组织了档案局(馆)管理科刘清和科长等三人,把这些图书、资料全部接收了进来。并对这些图书、资料等一一登记,分类造册,用两个档案橱分类保管。对收进的照片底版,全部进行了冲洗,与原有照片一起,请来了熟悉情况的马进、郭建华、秦晓鸣、朱彬占四位,对时间、地点、出处一一进行了确认,用书签进行了标明,装相册进行保存。在整理相片时,郭建华同志提醒:“泥土书屋”的匾额是浩然老师亲自书写的,很珍贵,应该一起收藏起来。当时,我们还真地疏忽了这一点,便立即找到赵长年同志,把这一匾额也收了进来。  至此,浩然“泥土书屋”从1990年起至2006年止,前后十五、六年的时间,一波三折,先后变迁,最后有了这样一个归宿。现在我也退居二线了,但我相信,将来伴随档案局条件的改善,专门办一个浩然“泥土书屋”展厅是完全可行的,当务之急是继续做好浩然老师在昌乐有关资料的搜集工作,以做准备。届时,浩然老师也会含笑九泉了。

 

原载于《宝石城文艺》2008年第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