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汶民:浩然的昌乐一中情缘
(2013-03-08 15:25:50)
标签:
浩然秦汶民昌乐一中情缘宝石城文艺文化 |
分类: 评介 |
浩然的昌乐一中情缘
秦汶民
浩然走了,留下的是等身的著作和一个作家对大地的留恋,对人民的深情。浩然走了,带不走的是《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中萧长春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读者、朋友、亲人对他的无尽思念。
浩然是一个以扶植文学青年成长为己任的作家,他的住所命名为“泥土巢”。他说:我在那小巢里不仅“下蛋”(写作品),还妄图“孵雏”(辅导青年作者)。
浩然是一个植根大地的作家,他说:树木有根才能长成材;庄稼有根才能长出粮食;人要有根才能有出息。我也有根,根就是农民大众,所以虽然历经艰辛和坎坷,终于做成了文学的梦。浩然的根里,汲取着昌乐的营养;浩然的成名作《艳阳天》就是在昌乐东村体验生活创作的。东山坞等人物原型就是昌乐一中附近村子里的人和事。浩然扶植的文学新人中,有不少就是昌乐一中校友、学生。浩然多次到过昌乐,他把昌乐当成第二故乡,每次来昌乐,都到昌乐一中为青年学生讲文学,讲创作,播撒文学的种子,培植文学新苗,留下了一个大作家与昌乐一中的不了情缘,续写了一段培养新人的文学佳话。
浩然给同学们留下的印象特别深:一是有才气,二是真诚朴实。他告诉同学们,搞创作,要有热情,要有耐心。“在写作过程中进行热处理(凭热情写,不要考虑结构、措辞等),在修改过程中进行冷处理(过一段时间后仔细修改)。”后来回忆起与一中的情缘,浩然说:昌乐一中给我的印象特别好,有文学创作的氛围,有一群热心创作的青年苗子。
我与浩然相识,是1987年。这年秋天,浩然来昌乐创作自传体小说《乐土》。当时一中的文学社活动频繁,涌现出了张劲松等几位小有名气的文学新人。浩然听说后很高兴,不顾旅途的疲劳,亲自来学校和文学社的同学座谈。当时我作为学校领导,组织了浩然文学创作座谈会。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与老师同学们谈话推心置腹,讲文学,讲人生,讲自己的创作经历。他指导同学们:“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写起,写你身边的人和事,写你的所见所闻。”他鼓励同学们:“要多读书,加强文学修养,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人民群众,脱离实际。”这次座谈,使我对浩然老师更加崇敬。我认为他写农民,给农民写,是真正的人民作家。
1990年10月,浩然来昌乐,是为“泥土书屋”剪彩,到高崖水库起草自传体小说《活泉》。期间县文化馆安排他为昌乐业余作者讲课,我应邀带着学校的部分语文教师、文学创作组成员去听课。他见到了我,非常高兴,把新出版的《小说创作经验谈》签名送给我,同我谈起了一中,谈起了一中的文学社,谈到了从语文教学到高考作文。他说,一中依山傍泉,风水宝地,是文学的沃土,创作的源泉。我当面邀请浩然老师到一中指导,他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邀请。第二天上午,在昌乐县文化局领导、几位作家的陪同下来到了一中,和同学们进行了亲切座谈,传授创作经验,还和部分教师同学合影留念。
2001年,学校校刊《清泉》创刊,邀请浩然做期刊的顾问,他爽快地答应了。在电话里他说:“昌乐一中我去过多次,印象很好,学校的发展变化很快,是齐鲁名校,有山、有泉、有文学的种子,绿树成荫,根深叶茂。学校创办校刊是好事,我支持,希望学校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栋梁之才。”
浩然为一中题词:“根深叶茂长大材”,表达了他对学校的期望和鼓舞。伴着一代文学巨匠的关心支持,校刊《清泉》已经发行了16期,校报《中学时光》10期,成为潍坊市校刊中的一朵奇葩,深受读者喜爱。昌乐一中在著名作家关心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建设日新月异,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校成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全国百家特色学校、山东省重点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学校培养出了邱勋、刘锡成、肖云星、郭建华、孙瑞等一大批国家级专业作家,田恒林、张劲松、赵增全、刘贵德、吴文福、田怀昌等一大批业余作家。
2008年2月20日,浩然病逝的消息传来,广大师生为国家失去了一位文学巨匠、著名作家,学校失去了一位著名校友无比悲痛。2月28日,昌乐县委、县人民政府委托昌乐县浩然研究会的代表前往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参加浩然遗体告别仪式,在众多的花圈中,昌乐一中敬送的花圈格外醒目,“浩然老师,一中师生怀念您!”表达了昌乐一中对一代文学巨匠深情的怀念。
浩然老师走了,我们永远怀念他,分外珍惜他与一中的这份情缘!
原载于《宝石城文艺》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