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心目中的作家们之萧也牧
(2013-01-13 12:55:28)
标签:
浩然萧也牧华敬亭心目中的作家们文化 |
浩然心目中的作家们之萧也牧
建国初期,一大批老作家和青年作家云集首都北京,搞创作,搞组织发动,搞编辑出版。他们的辛勤劳动,使文坛呈现出一个空前蓬勃繁荣的新局面。萧也牧是他们中间极有才华、很有成绩的一个。
他原名吴承淦,后易名吴小武,1918年生于浙江吴兴。1938年奔赴华北晋察冀边区参加革命斗争,先后任《救国报》、《前卫报》编辑。解放战争时期,在张家口任《工人报》编辑。1949年在北京任团中央宣传部教材科科长,1953年调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当编辑、文艺编辑室副主任。
他生长在江南水乡,由于自觉和努力,跟北国大地、大地上的工农群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从1941年开始写作,到解放前,写出了像《掀帘战》、《羊圈夜话》等不少反映边区军民抗日斗争和土地改革的散文、小说。解放后不久,《中国青年》杂志就连载了他描写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锻炼》;同时,不少表现新的历史时期,工农和知识分子精神面貌变化的短篇小说也相继问世。尤其是发表在1950年元月号《人民文学》上的《我们夫妻之间》,立刻引起轰动:许多报纸不仅鼓吹介绍,还转载推广;很快就被改编成话剧,绘制成连环画,最后又被拍成电影。
可惜好景不长。1951年,《我们夫妻之间》遭到公开批判,萧也牧则成为建国后因作品而在政治上“倒霉”的作家的第一先例!从此,他的名字和他的作品,在文坛上近乎消失。1956年贯彻双百方针的时候,萧也牧用他的短篇新作《连绵的秋雨》等露一下头,接着被错划成右派分子。1962年,萧也牧刚刚有点东山再起的行动,写出了《大爹》等几篇小说,“十年*动乱”的序幕提前在文艺界揭开,他只好再度撂下笔,直到无情的旋风把他卷到河南省黄湖团中央“五七”干校,1970年10月15日中午,在一张木板床上默默无言地死去,终于最后地消失了……
然而,萧也牧的名字是不会消失的。他为之编辑、加工的长篇名著《红旗谱》、《红岩》不会消失。他参加筹创出版的《红旗飘飘》丛刊不会消失。他曾经给予一大群青年作者和编辑热情无私的扶植,是不会被忘记的。他用心血写下的、真实而艺术再现了生活的作品,至今仍拥有其忠实读者。《小兰和她的伙伴》、《大爹》这两篇歌颂农村新人物的优秀小说,就是从197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萧也牧作品选》中选录的。作家通过老年和青年两代农民对待生活、劳动、事业的种种不同态度的逼真刻画,显示萧也牧的思想多么深沉,生活多么扎实,艺术表现力多么纯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