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郭思:书中最忆杏花雨

(2012-12-20 23:37:39)
标签:

浩然

郭思

书中最忆杏花雨

文化

分类: 评介

书中最忆杏花雨

郭思

 

      杏花雨是著名作家浩然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的名字,我也将我所喜爱的那一类文艺作品都比之为杏花雨——其另一个称谓应该叫诗意。

    我读浩然的杏花雨的时候,艳阳天还没走红。也忘了是哪一年,1972年左右吧,我正在山沟里的部队医院当兵,我们所在的营区有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三大部门,这三个部都属处级,是部队里级别最小的那种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忽一日,得知司令部为丰富战士生活,开办了一个小图书室,我们后勤部的也可以去借书。我心中欢笑着,来到司令部图书室。那个时候嘛,中外名著都是毒草,严禁露面,于是书架上的书一本比一本薄——多是无名无气的书。挑来捡去,翻见有本名叫《杏花雨》的短篇小说集,里面写的是农村的事,虽然作者咱没听说过,但总比没书看强吧,而且农村题材总比工厂题材好看,我觉得。

    而最后读下来,这本《杏花雨》的好看程度,大大超过了我的期望值。这本书是浩然早期作品,书里所讲的具体故事我现在全忘记了,只记得讲的都是农业合作化小故事,简单纯朴,清新明快,农村人的健康善良和积极上进,他们改变家乡、改变自己的真诚努力,就像吹面不寒之杨柳风,一阵阵吹进我的心里,让我神清气爽,出门走路都觉轻快了许多。这就是艺术感染力吧。

    有关农村的小说那以前也看过,父亲藏书里就有一本柳青的《创业史》,读的时候年纪太小,读来沉重压抑,并不喜欢。还见过一本文革前的中学课本,里面选录了《创业史》中梁生宝买种子的一段,就奇怪为什么要选这一段。父亲还有一本备受大家推崇的作家孙犁的作品,《铁木前传》,虽然优美,却又觉得忧郁,读后心中似有一圪瘩堆在那儿,不甚痛快。

    是的,那时候我很年轻,对复杂的现实看得还少,政治上更是简单幼稚,不过有一点我很想强调一下,那时我已经是一个老书虫,基本上阅尽书间春色,文笔好不好,可看不可看,咱打开书瞅上三两眼就知道了。对于我来说,没有好书坏书之分,只有文笔好不好、故事动人不动人、道理有趣不有趣之分。浩然的《杏花雨》应了我的标准:文笔好——这一点最重要,故事动人,道理有趣。

    看完《杏花雨》,我接着借阅了浩然的《彩霞集》。过了一段时间,也不知怎么回事,一下就推出了《艳阳天》。我惊喜,已经先从《杏花雨》知道了个浩然,正想看看该作家还有什么好作品,想什么就来什么了。说真的,当时看《艳阳天》很过瘾,它仍然是文笔好,故事动人,道理有趣,而且延续了明快浅显的风格,给人以心灵感受上的一片艳阳天。

    后来知道了,农村并不总是艳阳天,常常阴风苦雨下雹子起雾,甚至还有饿死人的日子,而且农民也有许多不勤劳不善良不文明,村支书团支书民兵连长也有许多不大公无私不道德,贫下中农和地主,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好坏分法。春天更不是那么杏花雨,杨柳风也不尽是吹面不寒——山西的春天总是干旱,春风吹得满天沙尘,山林起火防不胜防。

    但我心里仍有一阵阵的杏花雨,一片片的艳阳天。

    那种诗意的、色彩有如卡通童话式的文艺作品,人们可以批评它是不真实的,粉饰太平的,被政治利用的,但我喜欢,又有什么办法?

 珍惜最直接的最开始的感受吧,咱干嘛要站在别人的立场来改变自己的喜恶。

    杏花雨一类的诗意小说,我看过的,至今仍然能数出来:《绿色的远方》——草原上孩子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和阶级敌人机智勇敢的斗争;《雁红岭下》——一群城市少年到山里旅游和农村孩子交往的经历;《长长的流水》——小女孩在革命部队的生活战斗经历,女作家刘真自传式小说;《李双双小传》——农村合作化中的趣事;《高高的白杨树》——也是革命部队中女兵的心路历程;《军队的女儿》——农垦小女兵的感人事迹,拍成电影《生命的火花》就差了点;《踏平东海万倾浪》——电影《战火中的青春》的原作;《山那边是好地方》——一个解放军干部在傣族地区和傣族姑娘相爱的故事;《战斗的童年》——电影《闪闪的红星》之原作,看此部小说我是“热泪长流”,后来看面目大改的电影,已经不如小说感动;……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此诗是宋人写的,全诗为:“古木阴中系短篷,杖黎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诗意是一种心灵需要。

我看书,就是为了心中的愉悦和享受。

 

摘自文学视界之作家简介:
  浩然(1932~)  当代作家。原名梁金广,笔名白雪、盘山。祖籍河北宝坻,生于唐山赵各庄煤矿。少时读了三年小学。1949年起从事青年团工作。1954年起任《河北日报》记者、北京俄文《友好报》记者、《红旗》杂志编辑。1964年到北京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后任作协北京分会主席。浩然于1956年开始发表小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苹果要熟了》、《珍珠》、《蜜月》、《杏花雨》、《老支书的传闻》,短篇选集《彩霞集》,散文集《北京街头》。1965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艳阳天》(3卷本),被改编摄制成同名电影。1972年出版了另一长篇《金光大道》。1974年发表了宣扬“文革”思想的中篇《西沙儿女》和《百花川》。粉碎“四人帮”后,出版有短篇集《花朵集》、《姑娘大了要出嫁》、《高高的黄花岭》,长篇小说《山水情》(又名《男婚女嫁》)、《苍生》(获1990年中国大众文学学会颁发的中国大众文学特等奖,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播出),以及《浩然选集》等。他还出版了多种儿童文学集。浩然是生活在农民中间、为农民而写作的作家,作品充满了民间文化的泥土气息。

原文网址: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73113_p_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