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浩然的当下价值
雷振岳
2月20日,多家媒体报道,著名作家浩然在北京辞世,享年76岁。尽管这位老作家的作品中具有“政治痕迹”,我们仍要非常崇敬地将他的《艳阳天》、《金光大道》等作品,当作永载中国文学史的作品。他将全部的爱心、忠诚献给农民和那个时代,献给了文学事业。单就这一点,就是一种非常的“文学纯粹”。
作为农民作家,浩然长期在农村生活,保持着与农民的联系。他熟悉农民,热爱农民,发自内心的敬重农民。这不仅在当今,在那个时代也是一种难得的知识分子属性。作家苏叔阳说:“我感觉他的作品里充满着别人作品中没有的阳光”,“用现在的话说是比较‘阳光’的,当时看来是充满农村清新的气息。”
评论家张德祥在《我所理解的浩然》中说:“只要不怀着偏见,应当承认,他的文学创作在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他的作品一以贯之的是对农民传统人格精神——正直、正气、正义——的追求。当时的环境是不允许‘中间人物’的出现,浩然毕竟创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有高大全等形象,也有弯弯绕、滚刀肉等形象,都各有其艺术价值。我们不能超时代地苛刻作家。”
所以,很多网友对他的逝世表示出极大的精神安慰:“沉痛悼念你——浩然, 你是站在时代最前列的人民作家。你牵着《一匹瘦马》追寻, 梦想着《喜鹊登枝》的福音,你的希望在《艳阳天》中燃烧……”;“浩然先生的几部代表作,虽然有时代的印痕,但是生活气息浓厚,远远超过当代的那些无聊的作品。未来的文学史必然要留有浩然先生的位置。”
当今,这类现实主义、亲民的作家不多。不少文化工作者成了“情感枯燥的码字工”,过分放大自我情感、自我感受,无病呻吟、小悲小哀。还有的陷入唯美主义的创作误区,用炫耀式的技巧营造“美的至上主义蛋糕”,成为“文学芦花枕头”。更有文化工作者缺乏“十年磨一剑”的文学寂寞,更愿意沉湎在奶水文字、庸俗文字、包养文学等庸俗化误区中,工业化操作和批量生产,文学责任成为空谈。
“我们不再是个人,而是全体,整个人类的声音在我们心中回响”。正因如此,在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才非常怀念浩然,怀念路遥。希望能有更多的作家、文化工作者,在关注自我衣食住行的同时,也多一些“倾心苍生”的现实主义文化情怀,看看农民是如何含辛茹苦的,下岗工人是如何街头摆摊的,打工族是如何漂泊的,这些在风雨飘摇中达观奋斗的群体具有很强的题材意义,不应在文学创作中稀疏、缺位。
此文发表于2008年2月21日《长江商报》
原文网址:http://www.zgrb.net/mp/html/2008-03/06/content_3587.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