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是一棵大树
——悼浩然
王久辛
我是小时候读的浩然,印象极为深刻。他的短篇就是放到今天来看,也是极为出色纯粹的,尤其是他那清新的乡土气息,是今天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可比其肩的卓越作家了。他的长篇《艳阳天》、《金光大道》,我们可以先撇开文学性与艺术性不说,仅就其人物所留下的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而言,就有不可替代的宝贵的史料价值。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贾平凹的《废都》留下了中国九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原型的史料价值,那么浩然的长篇则留下了中国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国农民原型的丰富史料。他接续上了周立波《暴风骤雨》、《山乡巨变》中的中国农民的原型形象,即像作家周立波所展现的中国东北自1948年开始的土地革命及其影响下的人物命运和作家柳青《创业史》所展现的陕西农民进入“合作化”时代的命运与精神。他承袭了新中国文学的血脉,使五十年代与六十、七十年代的精神血脉紧紧相系在了一起。如果评价浩然不客观、不实事求是,那么中国文学史将留下一大段空白。现在浩然先生去了,我们站在一个新世纪的起点上,来回望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蓦然发现:浩然是一棵大树,决不能无视。
谁都有局限。这个判断始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在我看来,一般来说,即使是最优秀的作家,他的创造力也很难超过50年。而其的影响,除去那些超越时空的天才之外,如曹雪芹、李白、杜甫,但丁、歌德等等,大多数的影响也就半个世纪。于此来看,浩然正像他的名字一样,以其追求的正大与无私的精神,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无疑,他是他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作家,没有第二个可以和他相比。虽然他最终没有超越时代。那不是他的能力的悲哀,而是他生命的有涯所致。当然也是时代的嘎然而止,使他来不及转身,或者说历史没有再给他一次重新体验一个伟大时代的机会。在我看来,仅就浩然的才华来说,还不算他对生活的执着精神,他若有机会,定能写出令人折服的伟大作品。
浩然去世了,人们像大梦初醒,才开始谈浩然,而且开始有了点公正的味道。浩然病了十年,这十年中他在寂寞中度过,谁又去公正地关怀过他呢?
今天上午我去八宝山恭送浩然先生西去,不仅因为他曾给予过我深刻的影响,更出于我对历史的尊重。行前,作家温亚军、诗人唐建铭嘱我代表他们向浩然先生深鞠躬,以哀悼先生。他们因为有会,故由我代表人民武警出版社及中国武警杂志社全体同仁前往送行。
浩然当然是不朽的!
2008年2月28日 上午
附:
我推荐浩然、曹文轩的理由
——第三届“北京文学节”推荐浩然和曹文轩为终身成就奖和杰出贡献奖的理由
王久辛
首先我得说明的是:这两个奖都是极其崇高的,本着对历史与未来负责的态度,我没有轻率地填写,原因是我认为尽管我这一票是微不足道的,但微不足道也有微不足道的一份责任。既然我已经有投票的权力,那就是说我决不能不用好我自己的这一份权力,否则,就是对不起自己,尽而对不起文学和历史与未来--这样看来,又事关重大了啊。
1、终身成就奖,我推荐浩然。尽管浩然先生的作品留下了时代的局限,但其在当时的文学极度受限的情况下,仍然进行了超越式的创造,留下了可作为历史的文学参照的巨著《艳阳天》以及数量极为可观的短篇佳作《喜鹊登枝》等。文革结束后,浩然又反省自己,写出了独具个性与见解的长篇小说《苍生》。他努力追踪着时代的脚步,的确有时代的局限,但我们今天的作家与诗人们又有哪一位敢说自己的作品三十年五十年之后,不被后人指责--说我们有时代的局限呢?所以,尘埃落定,浩然的成就与问题都是明显的,然而成就显然大于问题。
2、杰出贡献奖,我推荐曹文轩。我的理由是他的一系列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以极其纯净优美的文字,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了想象的新天地,并影响了一大批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成就丰厚且健康蓬勃,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他不追风不逐流,不搞舍我其谁的帮帮派派,是作家中的作家,值得褒奖。作为教授,他的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没有哗众取宠,没有制造什么主义与高举什么派别的大旗,而是沉入文本,从繁杂的文学现象入手,有条理地进行梳理与分析,显示了他做为作家式的学者,以及学者式的作家的独特与高标的文学理论修养与批评的扎实准备与雄厚实力,令我辈敬仰,乃为师范。
2007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