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泥土巢
泥土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907
  • 关注人气:5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星竹:《浩然,一把做人的尺子》

(2012-07-07 10:00:24)
标签:

浩然

星竹

做人的尺子

文化

分类: 评介

浩然,一把做人的尺子

 

星  

 

  我是上个世纪80年代认识的浩然同志。那时候浩然在我心里的分量很重很重。他的作品和名声,就像一尊偶像,成了我心中的榜样,是一种天大地大的模样。

  我不敢想象会和浩然同志成为朋友。无论从年龄上,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我都远远地沾不上边儿。但浩然同志喜欢农村,喜欢农村作者,这对许多苦挣苦斗,收获甚微的农村作者来说就是一件幸事了。说到农村作者,我多少是有一点冒充的。80年代初,我从海淀调到昌平文化馆工作,又写农村题材的小说,便沾了农村作者的光,从此得到了很多实惠。更没想到能和浩然同志结缘。

  当有一天,浩然真真切切地站在我的面前时,我惊呆了,不敢想象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浩然同志,说实在的,如此见面,他把我吓住了。他穿得普普通通,留着短短的寸头,给人以憨厚的印象。一点没有作家的派头,倒是一身的朴实和土气。那是1986年的秋天,我们通过北京作协请作家来为昌平的作者讲课。作协的同志说,我们给你请浩然吧,他最爱为农村作者讲课。谁想他真的来了,而且是满怀热情地来了。

  我握住浩然的手,望着他的寸头,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其实是什么也说不出来,心里只有惊恐,这就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大作家浩然啊!

  浩然说:你就是星竹啊,在刊物上看过你的作品,多写多写,写得还是太少。我使劲地点头。

  听说浩然同志来昌平讲课了,那一天,听课的人来了三四百位,教室里挤得满满的,门里门外都是人,一半人不是来听课的,而是来看浩然长得什么样子的。一点也不夸张地说,那个时候,大家能看一眼浩然,也算是一件终身的福气。浩然同志的《金光大道》早就红遍大江南北,这在那个特别的年代,无人不晓。

  浩然坐在台子上,笑眯眯地望着台下一片乱哄哄的场面,神情自自然然的。下边却是一片议论声:

  “这就是写《金光大道》的那个人呀,怎么像是种地的。”

  “听说早先他就是种地的,初中毕业!”

  “你看人家,能写出那么厚的书!砖头样,得卖多少钱啊!”

  我在台上有些坐不稳,是怕浩然同志听了这些鸡鸡狗狗、不着边际的议论不高兴。我两手比划,让大家赶紧静下来。浩然同志却不当一回事。他还是那样笑着,看来诸如此类的话他是听得多了。

  那一次,浩然同志显得十分激动,他不断给台下的作者们打气,鼓励大家认真创作,深入生活,写出感人的文章。每一句都是肺腑之言,从他的发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农村作者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慨。他甚至有些生气地说,咱们农村作者就是太老实,比起人家城市的作者,闯劲不够,也没有人家那么大的胆子。大家一定不要怕,要敢想敢做,要成大气候……

  面对一向缩手缩脚的农村作者,浩然同志大有要帮助大家翻身的味道,恨不得替你去写稿子。这就是浩然同志对农村作者的热爱与关怀。那一次,他的讲话非常诚恳,热情高涨,他的言语感动着在座的每一个人,让大家一次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从那次之后,我便和浩然同志有了交往。那之后,他差不多每年都要来昌平。有一年,浩然提议,希望我们能与地方的企业家结合,一起促进昌平文学事业的发展。浩然的这个提议,让我们很兴奋,他主动提出,要和昌平的领导沟通,为我们促成这件事。有浩然同志作后盾,我们更来了劲,像干一件大事那样,开始认真地策划,写计划,打报告,联系企业家。

  很快,浩然同志便和昌平县委的领导们坐在了一起,共同畅谈昌平文学如何与地方企业界联手,共同打造昌平文化的未来。

  当时浩然同志的情绪十分激昂,饭桌上,他苦口婆心,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具体实施的方案,他还要做这个联谊会的会长,他所谈的一切都是那么诚恳,每句话都是为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让人感到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想到,一个蒸蒸日上,地方文艺的春天即将开始。

  浩然同志的言行感动了在座的所有人。其实他每次来到农村,都是这么情绪激昂,都带着一种巨大的号召力,好像大手一挥,遍地便长出文学的种子。当时昌平县委的领导一口答应了浩然的提议。

  我们很感激浩然同志对昌平作者及昌平文化的这种努力。至今我还记着他讲话时的音容笑貌,那股力量势不可挡,就像一股暖人的春风。

  只是他走后,事情却再没有了下文。浩然同志曾经几次打来电话,询问和企业家联谊的情况,我实话告诉他现状:没有进展。电话里,我听到浩然的叹息声,口气里带满了遗憾。文学与企业的联谊,真正操作起来,永远不像文人们想象得那样简单。后来为促成这件事,浩然同志又来到昌平,但具体事情还是没有一点进展。不过,他为昌平文学发展的由衷努力,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几年后,他在为我的小说集作序时写到:“昌平是一片文学贫瘠的土地。”他的这句话是有的放矢的,却让昌平的一些领导很不爱听。但他们同样理解浩然同志的初衷,同样感激浩然同志对地方文学发展的建言献策。

  上世纪80年代,浩然给大家的印象是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他为农村作者下的力量是有目共睹的。为了扶植农村作者,他整天都在想法子,找门道,一会儿听说他去了延庆,给农村作者们讲课;一会儿又听说,他去了平谷,亲自看望农村作者。一会儿他又拉着市里某位领导去为农村作者解决职称问题。林林总总,不光是写作的事。

  他还在河北三河,抓文联的建设,亲自任三河县《苍生文学》的主编。亲自看稿子,亲自为农村作者们点评作品……他一心想帮着农村作者翻身的事,一天也没有停止过。那些年,我总能听到浩然同志在为农村作者的发展奔走呼吁的消息。

  1987年秋天,我听文友们说,浩然同志很想为农村作者成立一个文学院,把各区县一些能写的作者集中在一起,提高创作水平……一次会议上,我问浩然有没有这种事,他想了一下回答我说,将来如果时机生熟,就把文学院放在昌平怎样。这我才知道,他确实有这个想法。但从那之后,我再也没听到过这件事的下文,我渐渐地体会到,这是一件很难办的事。“农民作家文学院”这是多么胆大的一个设想,由此可以看出,浩然同志的心一直系在农村作者的身上。

  也是那一年的十月,我突然接到浩然同志的来信,信的大意是说,让我把自己认为较好的作品寄给山东省的一位作家。他挑头,将来要在山东建立一个“中国农民作家的藏书馆”。这是浩然同志的又一个计划。不久,我接到这位山东作家的来信,问浩然同志是否与我提过要建“农民作家藏书馆”的事,我回信并把作品寄了过去。

  从这些事上不难看出,浩然一直想利用自己在社会上的声誉,有系统地为农村作者们做一点实事。但一件件,一桩桩却有些孤掌难鸣。天下许多事,都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能够办到的。只是浩然同志从来也不甘心这种说法。

  在与浩然的交往中,他对我的帮助也是较为直接的。有一年在北京作协会上,浩然问我有没有稿子可以给他看看,今后有稿子就寄给他。听了这话,我反而有些恐慌,他那么忙,怎么可以挨着个地给大家看稿子?我只当作了一句客气话。半年后,遇到浩然,他说你怎么不给我寄稿子呀?这时我才当了真。手上正好有一篇儿童文学的稿子,便寄给了他。好长时间他也没有回信,几个月后,《北京文学》寄来刊物,我才知道已经发表了。两年后,这篇小说获得了“庆祝北京建国四十周年奖”。

  在我的印象里,那些年月,浩然一直都在为我们这些农村作者牵线搭桥。只是他的热情收到的效果并不是很大,许多努力,都是属于他的一厢情愿,地方上的领导看重的是他浩然,而不是文学。浩然一来,热热闹闹,甚至轰轰烈烈,浩然一走,事情自然也就被冷落了下来。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他的磨难。当然,这首先是他的一种奉献。一个好人的初衷。

  浩然是一个好人,一个人能拿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为别人奔走呼吁,在这个祟尚经济利益的社会,是很难的,这大概就是一个好人的标准。浩然同志对农村作者的呵护,关心和提携是一贯性的。因此,他也得到了一些非议。

  浩然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揣摩,在他心里似乎一直有一个看法,那就是农村作者是一个弱势群体。这种同情心深深地反映着浩然同志的慈悲心。

  忘记了那是哪一年,不是秋天就是春天,浩然同志任《北京文学》主编时,在卧佛寺召开会议,把许多作者都招了去,共同商讨《北京文学》的办刊方向和约稿事宜。那天晚上,卧佛寺里突然停了电,到处一片漆黑。我在小院里看到浩然,他正往屋里走,叫我进屋聊聊,像是有事。

  我进去后,看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吴光华先生坐在黑影里,屋里点了根小蜡烛,暗得连人脸都看不清。我愣了一下坐下来,不知什么事。原来浩然正和吴光华同志策划要出一套泥土丛书,是为解决北京农村作者出书难的问题。他问我发表过的小说有多少,都在什么地方发表过,获过多少奖,我大概说了一下。他让我回去后整理出二十万字,寄给吴光华同志。

  大概是我这个人考虑问题的负面东西多,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一两个人的一两句话,就出一套书,我走出门时就把这事忘得干净了。

  两个月后,接到吴光华同志的电话,让我把书稿整理一下快寄给他。我放下电话还是有些犹豫,因为同样的事在我身上发生过不只一次,人家只是说说,并不当真,就是你把稿子寄去,也常常没有下文。谁想,一个月后,浩然又打来电话,说你的书稿怎么还没到北京出版社,别人的早寄去了,这下我才感到原来一切是真。

  我喜出望外,匆匆忙忙把稿子整理出来,送给了吴光华。到了出版社,发现吴光华的桌子上这套丛书的其他几本已经在校对了。我感到非常对不起浩然,也对不起吴光华。吴光华说,你可真沉得住气!

  后来我才知道,为了这套“北京泥土丛书”,浩然与吴光华同志已经奔走了一年之久,并得到北京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浩然任这套书的主编。五本书的五位作者全是来自北京郊区县的作者。听说今后还要一直出下去,这是浩然同志的提议,也是他跟吴光华同志为扶植农村作者做的一件实事。当时我们五个人都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冰天雪地里,有人认领了我们。

  书快出来后,浩然对我说,他要亲自为我的书作序,我很感激,但浩然同志却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我细谈。我的稿子交得太晚了。这原因是在我,浩然却抱歉地说,要不然这样,就由着我对你的印象写吧,写到哪儿是哪儿,写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写得不好你别怪我,多多包涵。

  我除了感激还能说什么呢,我说您就写吧,写成什么都行,我又不讲究。

  书出来后,市委领导向几位作者的区县领导发来了贺信,还在怀柔正儿八经地开了座谈会,搞得像模像样的。浩然同志在会上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几十位来自乡村的作者都很兴奋,表决心一样,要把创作进行到底!

  说到浩然给我作的序,我开始多少有些担心,心想,我们并没沟通,他会是怎么一个写法呢,能写得让我满意吗?谁想,他竟写了5000字,看后我生出敬佩之心,真是处处到位。看来,浩然对农村作者的特点和弱点都了如指掌。如果不是他平常就了解我们这些农村作者,这篇序决不会写得这么顺畅。

  书出来后,他反而对我提出了批评,说你干吗老往外省小刊物上投稿子?就给北京的大刊物投,别怕,自己要提升自己。农村作者的缺点,就是不拿自己当回事,什么事都不敢上前,这怎么行!浩然说得极是,大多数农村作者,都是窝在自己的土地上,不敢走得太远,也不敢有多少奢望。

  我真的按照浩然的说法去尝试了,改变了投稿方向,结果,《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等刊物都纷纷登出了我的作品。我很感激浩然,他的点拨算是指路明灯吧。有时我很想跟他报报成绩,喝点小酒,庆祝一下这小小的收获,甭管高粱豆子,地里总算长出了一茬东西。但再见面时,我却说不出口。

  我与浩然同志通过几次信,照过几次合影,几次搬家,信全没有留住,两个人的合影也被报社刊物拿去,至今想找点什么东西出来好好看看,认真地端详端详,却是空空的,这种感觉反而更令人惆怅。不过,对浩然同志的印象却深刻地留在脑海里。他的笑容至今还在我眼前很清晰。

  他说:“好好写,争取当个大家。”

  他说:“做事要有勇气,要敢往大里想。”

  他说:“你别把我看得太特殊了,有一年我提着网兜儿,到市政府去找人,大门保卫把我拦住,愣不让我进,他看我是个乡下人,我就真像乡下人进城一样,一个人坐在马路牙子上,心里又委屈又冷落。”

  他说:“你上我家去,我给你包饺子吃。”

  他说:“我就愿意下农村,城里总有人拿我当招牌,这摆一下,那放一下,标签一样,有时我活得也不怎么样。”

  浩然离世前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一病几年。夜深人静,睡不着的时候,我会躺在床上怔怔地想,想浩然是个好人啊,想他怎么受这个罪,不该受这个罪的。我知道他这一生是受过一些委屈的,也有一些他说不出来但想说的话。如今他已经去了,作为他扶持过的作者,我常怔怔静静地想,是想他的这一生,想我的这一生,想与文学有关的许多人的一生,也想文学以外的事,想了半天,还是落在“人生不确定”这几个字上。其实许多事都想不明白,但有一样却深切,做个好人吧,这一辈子真诚一点,朴实一点,忍耐一点,安静一点。这,大概也是浩然同志留给我的印象和我的体会吧。

 

 

此文刊载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8年第05期

原文网址: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BWJC200805012.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