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师,未来教师》——教师的未来面临哪些挑战?
(2014-05-22 09:07:41)
标签:
育儿 |
事实上,这场革命不是要淘汰和取消教师,而是要求教师担当起教育革命的重任。这场教育革命的目标是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培养,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型,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不等于不需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地位没变,只是“主导”的重点发生了变化。组织引导学生学习、个性化教学、把握学生学习方向等都将成为教师全新的研究课题。新技术和新教育的深度融合最需要探索和尝试,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践行者,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勇气将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将影响我们的下一代和中国的未来。因此,我们期待所有的教师丢掉怨气和失落感,破釜沉舟参与变革。
破除了对技术的恐惧,面对教育变革,教师转型还要完成三大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教育变革中,师范院校培养方式的转变尤为重要,因为那里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当以新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新一代教师走到了教学第一线,他们展现的一定是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风采。
未来教师应当具备哪些核心能力?
教师必须具备更强的内容解读能力
从未来学的角度来看,对未来教师的判断是基于对现在的技术条件、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的判断。未来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第三,未来教师要很好地掌握教学对象的心理。教学过程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情感传递。不仅是采用了新的技术手段,提供了有趣的教学内容,就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情感教学才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与此同时,关注学生心理还可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针对个体的情况差异,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针对学生全面成长的需求,关注到更需要关注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我们注意到,在传统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教学的过程被我们比较复杂的、僵化的教育方式给扼杀掉了,而在未来教育中,因为是以解惑为主,所以我们要关注个性。但这种能力不是每个老师都具备的,所以要通过日常培训来培养教师的这种能力。
未来的学生趋于自主获取基础性、规范性的知识,教师更多地充当合作者、指导者和研发者的角色,和学生之间是合作关系。
师为尊,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教师的知识全面、完善,拥有更多的观点和更高的角度,这是尊师的一个层面。尊师更重要的还表现在“德”上。教师是否值得尊重?能不能为学生做表率?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的完善,还取决于教师的行为方式和道德水平。第三个层面就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就是教师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教师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我们一直讲德育,以前是把德育变成了一个标准的课程,事实上,德育一定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进行的,需要言传身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习惯自然会体现在他的行为和未来的工作生活当中。所以我个人觉得,不会因为教师知识的储备相对于具有海量信息传播能力的现代技术手段来说显得越来越少,就不受尊重。
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引爆教育创新
教师队伍的转型一个是技能的,一个是思想上的。首先,技术的推动很重要,需要在某些重点领域有一些示范性的应用和推广,即看未来的教师、未来的教育环境是什么样的,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上示范,在理论上突破,要去研究,去引导。
其次,投入也是一个大问题。譬如说现代的教育技术终端更多地使用了电子屏幕,很多人都提出它对儿童视力和学习注意力的影响问题。有没有那种能够保护眼睛的技术,怎样在技术监管体系下防止儿童过度娱乐化……都需要我们去投入,去突破,去研究。一方面,研发先行,这些争议性问题的解决依赖的是相关生产企业的产品创新,甚至可以说对未来教师概念的推广和普及,更多集中在企业的推动。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解决了这些问题恰好也是他们的创新点。另一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目前看来,更多的还要依靠学校个体的尝试。未来,当一些社会争论性问题解决之后,创新产品的应用可能更多地会由政府来买单。而基础教育变化了,高等教育随之必然会变化,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
现在,政府和教育机构已经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依靠教育思想推动教育体制创新,新技术的应用也绝对是一个引爆点。很多改革都是民间先行,逐渐引起政府的重视和认可,然后再由政府主导和引导,最后向全社会普及。我相信利用新技术影响教育体制的改革也要走这个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