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分享小文【341】
(2023-12-01 18:23:44)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教育漫谈 |
在阅读中超越有限的今生
文丨罗翔
说来还是有点惶恐不安,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老师,充满着人人都可能有的偏见、愚蠢、傲慢、自欺与虚荣。我平时没什么爱好,读书是我打发时间、对抗虚无的方式,读书心得也仅代表个人的经验之谈。
有的人觉得读书效用很低,浪费金钱和时间,是当代的反智主义;有的人过于崇尚智慧,把知识推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尚智主义。这两种观点在我看来也许都是错误的,反智主义是一种愚蠢的偏见,但是尚智主义何尝不是一种同样愚蠢的偏见。
现在,一个人标榜自己爱读书,有时候带有某种夸耀的成分,“每周读五本”“一年读完几百本书”以显示知识的优越感。在我看来,这种“爱读书”带来的优越感和清高,通常都是不学无术的表现。
01、在书籍中逃避世界
一个在购物节通宵购物的人,和一个读一夜书的人,难道不都是带着暂时的兴奋,和事后的疲倦,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逃避可能有用,但现实世界的困境并不会因为逃避而消失。
02、在书籍中营造世界
伊恩· 麦克尤恩的《赎罪》,让我对于这种文字所营造的自我欺骗有了更深的体会。
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阶级观念还很严重。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出生于富有家庭,是一个想象力丰富、擅长写作的女孩。13岁的塔利斯不自觉地爱上了管家的儿子罗比,但她也知道罗比跟自己的姐姐相爱。有一天,当她看到罗比和姐姐塞西莉娅有逾矩行为的时候,她内心暗流涌动,嫉妒、愤怒、羞耻、偏见, 自此认定罗比是一个流氓。当表姐罗拉遭人强暴的时候,她在黑暗中只看到了罪犯的模糊身影,就确信无疑地认定是罗比。作为唯一的目击证人,她非常肯定地指认罗比。就这一句话,罗比被判入狱。她把罗比和姐姐一生的幸福彻底断送,自己也开始了漫长的赎罪之路。
这本书让我反思的是,她的赎罪是通过文字来完成的。塔利斯后来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小说家,她在书中虚构了姐姐和罗比的团圆结局,来让自己获得解脱。最后她以谎言弥补了谎言,这个虚构的故事是她真实的想法,却是她无法实现的愿望。文字成为道德上的泡泡浴,但是这真的能够赎罪吗?
类似的作品还有石黑一雄的《长日将尽》,这本书将人性的自我欺骗描写得淋漓尽致。瑞典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的创作母题归纳为“记忆、时间和自我欺骗”,颁奖词说道:“石黑一雄在对人类记忆和历史的深刻挖掘中,细腻地展示了人类对于美好回忆的执着,会使人无法走出幻想,这也许存在积极的一面,却更有可能走向自欺欺人这样的可能。”
我时常在反省自己,我读很多反映战乱、饥荒、贫困的书籍时会流泪,进而获得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我为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为他人苦难的故事流泪,为他人苦难的故事伤心欲绝,就自我感觉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是我真的身临其境吗?我付出实实在在的帮助了吗?
远藤周作在《沉默》一书中有一句话很扎心——“罪,并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如盗窃、说谎。所谓罪,是指一个人通过另一个人的人生,却忘了留在那里的雪泥鸿爪”。
如果我们只是通过阅读营造一个假想的世界,却不愿意走入真实的世界,并关心真实世界中他人真实的苦楚,那么,这种自我欺骗式的阅读,其实毫无意义。
03、在书籍中理解世界
读书可以让我们暂时忘记真实的世界,排解自己的忧闷,但是我们终究要拥有进入世界的力量与勇气。
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 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
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 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
任何人的死都让我受损,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钟声为谁鸣响,它为你鸣响。
无论是虚构作品还是非虚构作品,其实都是在探讨人类在不同情境中应当如何去选择。我们个体虽然是独特的,但是在人类的总经验中,个体又并不独特。我们经常说,每个人的悲喜并不相通,从个体的角度看也许是对的,但是放在人类的总经验中, 这又并不准确。
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会让你更多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我很喜欢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每次读都能再次洞悉我内心深处的幽暗,觉得自己比想象中更邪恶、更幽暗、更堕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籍会让你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会让你反思科技与幸福。总之,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对你心灵的追问,都在帮助你反思自我、走出偏见,引发你思考那些自以为是的观念是否真的无懈可击。
如果你现在一心向往成功,那我推荐一部让你感到扫兴的书,巴尔扎克的《驴皮记》。人世间有一块驴皮能够实现你的一切愿望,但随着愿望的实现,驴皮将会缩小,你的生命也会缩短,你是否愿意接受这块驴皮?
如果你现在春风得意、踌躇满志,那也许可以打开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它能让你认识到,不要过于留恋聚光灯下的人生:“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 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臭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如果你被强烈的使命感所驱使,甚至为了使命不惜把他人作为工具,我推荐你看戈尔丁的另一本著作《教堂尖塔》,这本书会让你反思:自我强加的使命是否只是一种自我欺骗?
当我们越多地理解世界,我们也就越多地理解自己。
04、在书籍中超越世界
如果没有净土,我们还要做白痴吗?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特蕾莎会说这样一段话: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蔽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你如果成功,得到的会是假朋友和真敌人。不管怎样,还是要成功。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还是要建设。你坦诚待人却得到了伤害。不管怎样,还是要坦诚待人。
心胸最博大最宽容的人,可能会被心胸狭窄的人击倒。不管怎样,还是要志存高远。
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攻击你。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他人。
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这也许就是经院哲学家阿奎那所说的,我们今生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超越今生。
这就是我认为读书的四个境界,我们在书籍中逃避世界、营造世界、理解世界、超越世界。
大家都非常熟悉童话故事《三只小猪》, 三只小猪为了抵挡大灰狼分别盖了一座房子,大哥盖了草房子,二哥盖了木头房子, 但是三弟不嫌麻烦盖了结实的石头房子。最后只有石头房子没有被大灰狼弄倒,保护了三只小猪的安全。
我觉得小猪所搭建的房屋就可以象征人类的思想观念,可以捍卫我们自己。我们一定都是依据一定的思想观念在生存,一种崇高的观念可以将人高举, 一种卑下的观念则会降低人的尊严。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站在人类总体经验的基础上来获得安身立命的伟大观念。只有这种伟大的观念可以赋予我们作为人的尊严,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有意义、有目的、有安全感,能够让我们超越暂时的琐碎和有限,能够让我们在一种更高级的意义上审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种观念也能够像石头房子一样来帮助我们抵御人生的艰难困苦以及命运的当头棒喝。无论是疾病的流行,还是外族的入侵,人的肉体也许很容易毁灭,但是这种伟大的观念却万世长存。
人类只有站在伟大的观念上,才能感到自己的高贵和价值。伟大的观念创造伟大的人类,我一直觉得,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不在大师,更不在大官,而在于伟大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