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视平视俯视
(2023-04-05 07:31:04)
标签:
教育 |
分类: 青春出击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2 年春晚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演活了北宋一位 18 岁少年王希孟用近半年时间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千里江山图》。
在这幅旷世杰作中,“画学”少年王希孟,从构图、笔触的精心驾驭到颜料、色调的大胆使用,呈现了他对独特艺术境界的勇敢追求;用传统绘画高远、深远、平远共三个境界的完美创造与融合,艺术地表达了他对人生境界的深刻理解。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与联想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审题立意:本篇作文有一定难度,学生在审题立意上容易有失偏颇,要注意三个“远”的视角,平远对应的是俯视,深远对应的是平视,高远对应的是仰视,我们可以从俯视、平视、仰视入手立意,可以写追求卓越永不止步、勇攀高峰、不同的视角看待风景、打开格局、眼界等。
例文:
《山有三远,人有三境》
北宋学士苏东坡在看到起伏连绵的山峰时填词道:“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纵深看山,则重重叠叠,犹如观画;横列看山,则曲曲折折,犹如赏屏风。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不同的位置,我们需以不同的目光审视世界,才能遍览人间最美的风景。
2022年的央视春晚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舞蹈的形式穿越九百余年的浩瀚岁月绽放于观众眼前。舞蹈演员的精湛舞技令人拍案,而天才少年的画技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王希孟将高远、深远与平远的三种画技熔炼一炉,以大胆的构思与配色为人们呈现了千里绵亘的锦绣江山。山有三远,而人生亦有三境,当我们铺陈生命的宣张挥毫泼墨时,唯有像王希孟一样以不同的视角描摹不同的山势,才能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人生第一境乃为山脚下的仰视,初出茅庐时,当卑以自牧【谦卑自养其德】,恰如山水画中的高远之美。
《中庸》有言:“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人生这座高峰,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孔圣人曾师从苌弘、师襄、老聃等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曾向卫夫人请教书法,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曾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先贤们以他们的经验告诉世人:没有人能够一步登天,唯有谦卑而行,方能翻山越岭,无远弗届。{没有不能到达的地方}
人生第二境乃为群山中的平视,人生逆旅中,当不卑不亢,恰如山水画中的深远之美。
生命的绝大部分状态乃为“在路上”。在这漫漫征程中,我们会遇到不知名的小人物,也会遇到身份显赫的当权贵胄。无论你遇见了谁,无论与你同行的是谁,达官贵人抑或贩夫走卒,都应当保持一颗平常心。北宋名士苏东坡宦海浮沉,但他始终不卑不亢,无论是面对至尊天子,还是面对寺庙沙弥,乃至市井乞儿,他总能坦然相对。正如东坡自己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当我们懂得平视,纵然所遇皆黑白,也能活出属于自己的万紫千红。唯宠辱不惊,方能静观亭前花开花落;唯去留无意,方能笑望天外云卷云舒。
人生第三境乃为山巅上的俯视,登峰造极后,需开阔眼界,恰如山水画中的平远之美。
清代思想家魏源曾说:“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当我们登临山巅俯瞰众山之小时,不要忘了在我们看不到的远方还有更高的山。心有格局天地宽,唯有志存高远,方能与波谲云诡的时代同行。清王朝也曾兴盛一时,但闭关锁国的政策终究无法延续“康乾盛世”的伟业,一个封闭的国度无法与世界在时代上接壤。无论是一个人,亦或一个国家,唯有海纳百川,才能在世间写下华彩篇章。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国画中高远、深远与平远的技巧也是人生的三重境界,品味绘画艺术,也是品味人生的哲学。从山麓至山巅,每一步都是汗水的耕耘,更有智慧的沉淀。从仰视到平视,从平视到俯视,我们需要心随境转,以不同的视角品察群山之美。
山有三远而成岭成峰,人有三境而成人成才。绘画视角的转换,也是人生境界的转换,愿我们都能领会画中哲学,重峦之外别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