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分享小文【205】
(2022-04-08 12:15:1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漫谈 |
别让苟且成为一种习惯
1968年,上海浦江电表厂来了名小工,这名小工除了工作认真踏实外,他酷爱学习英语。别的同事下了班往往都相约去打牌,喝酒,聊天,甚至去踢球。他却一人形单影只地留在宿舍里,默默沉浸在一个人学习英语的快乐中。
有时为了节约时间,他干脆不去食堂吃饭,时常坐在床沿边,一边啃着干硬的馒头,一边背诵着枯燥无味的英语单词,学习英语到了忘我程度。那时他痴迷学习英语,常常学到夜深人静,一贯我行我素的他,显得与别人格格不入。虽然同事们对他再三挖苦,但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学习热情。
后来厂里宣传科急需招一名文员,这可是个好机会,厂里但凡有点文化水准的小工都踊跃報名,这名小工也不例外。可令人遗憾的是:在竞选的时候,这名小工落榜了!因为这次选拔是重汉语不重英语。这时候,身边同事的冷言冷语越发难听了,有人甚至骂他书呆子,工作的时候大家也不怎么搭理他,小工有些消沉,意志也有些动摇。但又不甘心放弃梦想就这么苟且下去,就在这时,小工的妈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就灰心,做任何事情都得有恒心。不管结果如何,妈妈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妈妈的话给了小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他又重拾过去的希望和信心,夜以继日地学习英语。
不久电表厂收到了一些英文材料,工厂上下没有一个人能看得懂,厂长急得团团转。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那位不起眼的小工,结果小工轻轻松松一口气翻译了所有材料。从那以后,全厂所有的人对这名小工刮目相看。但这并没有改变小工他目前在厂里的身份。
直到1972年,由于外交需要,政府面向全国招考英语人才,那位小工因为考试成绩优秀,有幸获得这次学习的机会,并成为外派的首批留学生赴英国深造。
从此,这位小工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人说他是幸运儿,也有人说他是通过个人的不断努力学习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名小工叫杨洁篪,后来成为了我国第九任外交部长。
在一次谈话中,杨洁篪回忆在电表厂的那段生活说:“一个人最好别让苟且成为习惯,機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编者语:不会说话的人讲道理,会说话的人讲故事,听到这个故事,也许你会摩拳擦掌地努力那么几天,觉得看不到成绩,自动选择放弃,即为前功尽弃,接着又去做别的,各种尝试与折腾的背后,几乎没什么成效。谁都清晰,但往往顾此失彼,分不清轻重缓急,等有天豁然发现,语文的功底又多么重要时,他已荒废了多年的积累,长叹一声,唉,原本我也可以优秀,只可惜我没能坚持下去,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我很害怕某些孩子,一点知识面也不拓展,考什么学什么,不考什么,一点不涉入,且还振振有词,‘不考,为什么学?!’这种可怕的学习境地,有些孩子为了学习英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么好的时代,给了我们每个孩子公平的机会,孩子,你是如何坚持的?坚持得如何?请问问自己!我在阅读世界里的坚持,一半缘于喜欢,由喜欢变成了习惯;一半缘于工作,优秀的文章分享给我的学生,也是很好的一道阅读习题,阅读题的训练不是拈来即是,随随便便,课上,既希望学生达到阅读题训练的目的,又希望孩子们在阅读的世界里,知书明理,思想日臻成熟起来,为此,阅读是我终生的事儿,一摞新的杂志与书籍落至我的手中,那种快慰胜过任何新装与新妆,那种愉悦,是人生最曼妙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