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分享小文【111】
(2022-03-14 13:49:0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漫谈 |
没有界限的父母究竟有多可怕
1、《亲爱的安德烈》中有这样的一幕:龙应台带着儿子和亲朋好友去看海,期间,龙应台想去上厕所,就问了身边的儿子:“要不要上厕所?”已是21岁大小伙子的儿子觉得特没面子:“妈,我这么大的人了,要不要上厕所还需要你告诉我……”原本以为,儿子只是随口说说,但在龙应台回来之后,儿子不依不饶:“你为什么要问我上不上厕所呢,是怕我尿裤子么?”一件小事,龙应台不解为什么儿子会纠缠到底,直到收到儿子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妈妈,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龙应台才得知儿子的不满,全因自己“管的太宽”。
生活中,我们总是听到这样的言语:父母对孩子说:我为你操碎了心,你翅膀硬了,大人说话都不听了……孩子对父母说:烦死了都,怎么什么都要管……周国平先生说过,爱,可以亲密,但不能无间。
这些父母和龙应台一样,让自己痛苦、让子女不快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孩子当成“别人”,和孩子之间没有“界线感”。
2、父母和孩子的界限感是什么?
有人作出这样的回答:父母对于孩子的决定,尊重但不强求;父母对于孩子的生活,祝福但不打扰;大胆放手,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可父母,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小别离》中,董文洁就是一个不分界线的父母,女儿考什么高中、上什么辅导班、什么时候做作业、和什么人交朋友,她都要插手,甚至偷看女儿的日记,乱翻女儿的东西。
像董文洁这样的父母数不胜数,一项调查显示:4898人中,有80.2%的人表示自己的生活被父母严重干涉。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这样说:“干嘛要关门,是不是又背着我打游戏?”“学跳舞有什么用,好好学好文化课”“听妈妈的,就买这件红色的……”
孩子长大了,他们又这样说:“报这个专业好!好找工作”“瞎折腾什么,创什么业,好好当你的公务员”“30岁了,还没有对象,赶明给我相亲去……”他们没有边界地干涉孩子的一切,让亲子关系矛盾不断,并且执着地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我都是为了你好,听我的准没错;我生你养你,你就得听我的;我是你妈妈,为什么不能知道你的一切……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说,好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
中国式亲子关系最大的矛盾就是:父母毫不松懈地管教孩子的一切和渴望自由活出自己的孩子之间的矛盾。
3、父母对子女横加干涉,孩子在缺乏尊重下成长,影响不仅是孩子的童年,甚至是孩子的一生。曾轰动一时的朱雨辰事件么?“我的同事和我周围的朋友都知道,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的儿子的……”仅仅看过2期节目,朱雨辰妈妈的话,就让密不透风的压抑感扑面而来。虽已年迈71岁,还会无微不至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每天凌晨4点起床为儿子熬梨汤;能背着一口锅,跟随剧组,不辞辛劳为儿子做饭……不仅仅生活上“体贴入微”,更是干涉儿子的工作、社交、甚至情感。这样密不透风的爱,朱雨辰在节目中,是这样说的:“妈妈给的这种爱,压力太大了”,马上40岁了的他,因为妈妈干涉他的感情,至今孑然一身,演艺事业也是不温不火。妈妈对孩子的无微不至,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幸福,却不想让孩子在幸福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王梓恒在《家庭关系痛苦的根源: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的一文中这样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让界限感清晰起来,才是我们从现在应该开始做的事情。这,也是父母最应该做的事情。
4、作家小霍丁·卡特说过:“我们希望有两份永久的遗产能够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是根,另一个是翅膀。“根”就是让孩子有着根植于内心的素养,而“翅膀”就是和孩子保持界限,对孩子放手,给予孩子做自己的勇气,支持他们的每一次决定。
父母应该意识到,自己与儿女之间不是一种隶属或绝对服从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永远保持孩子的独立。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找什么样的人结婚,完全是孩子的自由,父母请不要横加干涉。
这世上,最好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最伟大的亲情是一种适时的放手,最好的亲子关系就是保持界限。
【编者语:习惯了永不停歇地给予,习惯了事无巨细的付出,甚或为了孩子失去了自我的存在而全然不知,这种巨大的牺牲,恐怕唯父母才会如此不计回报的贴心贴肝的爱,爱的成效如何似没时间虑及,等回过神来,发现爱的不对时,已悔之晚矣!留下声声叹息,留下无助的哭泣,为此,希望育孩子趁还来得及时,及时调整,让爱止于理智,去得体的爱、有度的爱、智慧的爱,让爱提醒孩子懂得感恩,让爱提醒孩子要懂得奋进,让爱提醒孩子没有努力的现在,不可能拥有自己想要的未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