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为己,行稳致远
(2021-01-07 08:45:59)
标签:
文化 |
分类: 青春出击 |
求学为己,行稳致远
各位社友、同学们:
为什么要更推崇“求学更应该为己"呢?
第一,“求学更应该为己"基于了每一个个体人生成长的原点。只有个体真实地涵养了自我德性,不断修养增进了学问道德及专业素养,才能回馈社会、惠及他人,否则“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动辄叫嚷“为人之学",实在是臆造空中楼阁,徒然作秀而已。一个不矢志于自己道德学问真实增长的人,一味叫嚷“为人之学",无疑是自我放弃艰苦修炼的矫饰和遁辞。口口声声“为人",实际上就是道德品质趋于下流的伪道士,古今彼彼皆是也。对方辩友难道不也对此嗤之以鼻吗?
第二,“求学更应该为己"基于了人性的真实。我们追求高远的目标,必须基于人性的真实基础上的提升与超越,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推己及人、同胞物与,“仁爱"的发散过程是自然而然、渐次推进的。把个体的发展动力悬置于个体的真实体验之外,高调地趋附“为人之学",我们有理由断定其可持续性发展动力的枯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定下",路径分明,怎能逾越?“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又岂有其他根本?修身,先从自我砥砺开始,而且永无止境。正如晚清一代鸿儒曾国藩所慨叹的:“学者用力,先察为己为人之界,分别明白,然后审端致力;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这实在是对那些痴心于“为人之学"的当头棒喝!
第三,“求学更应该为己"更能抵达报效家国、奉献社会的高地。先做人,后做事,只有修炼好自己的德性专业,才能优裕自如地展示大风采。在求学的漫漫之旅上,淡化弱化作为成长主体的自我艰辛努力,凌空蹈虚,苗而不秀,只能坐贻迂腐之讥。诸葛亮高卧隆中而深研世事,未出茅庐而天下三分;王安石刻苦自警而矢志变法,力挽狂澜而振衰去弊,这岂是哪些空口为人之学所能比肩的?钱学森向导弹研制的纵深之处推进,袁隆平向杂交水稻的更高梦想进发,是他们用高度专业的力量支持起浓烈的家国情怀,实在是“为己之学"的生动践行者。没有自我德性和专业的强力支撑,口喊“为人之学"何其空泛漂浮!己不立,焉以立人;己不达,焉以达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得之!
必须指出,“求学更应该为己"不能做皮相的理解,好像“为己"就只专注个体的单极发展。实际上,它是建基在《论语》“古之学者为己"的精髓之上,强调自我道德品性修炼的永无止境,这与我们现在倡导的“立德树人"的旨趣毫无二致。对方辩友追求所谓“更应该为人",恰恰是貌似恢宏,实则枝枝蔓蔓,荒诞不经,只是自我高蹈贴金罢了。
在现代社会,道德沦丧时有发生,人际关系功利乃至冷漠的观象亦所在皆是也。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诚实地叩问自我良知,无时无刻不洗涤陶铸自己,像古圣贤一样,追求“为己之学",心无旁骛,容有底止,做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真君子。也期待对方辩友否定之否定之后幡然醒悟,加入到真君子自我真实修炼、不断修炼的队伍中来,做一个“求学更应该为己"的修炼者,不要在“求学更应该为人"的虚妄谵语中迷失自我本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