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烟雨一梦
烟雨一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72
  • 关注人气: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谈散曲的雅和俗

(2018-05-31 21:36:38)
标签:

漫谈散曲的雅和俗

分类: 散曲

                     漫谈散曲的雅和俗

                           --在江西乐平老年大学文学诗词班的讲话

 

一、当代散曲的创作与研究的现状

散曲的雅、俗,历来多有争论。“诗庄词媚曲俗”,这是流传很广的一句话,被无数大家和文献作为依据。但是,这个提法实际上是极为不科学的。

各位可以先看看我们当今诗词曲界的现状。

按说唐诗、宋词、元曲,这三座高峰是并歭的,因为三者共同铸就了我国文学史的辉煌。可是在当代,唐诗、宋词还挺辉煌的,全国爱好诗词的人大约有200万人,连老教授都喊出“唐诗万岁!宋词万岁!”,可惜就是没喊出“元曲万岁”。为什么呢?据说当今搞散曲研究和创作的加起来也不过几千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我想,除了散曲有自身的客观原因外,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被历代评家所津津乐道的“诗庄词媚曲俗”这一观点误导所致。

比如国内研究散曲和评论散曲的,动辄就拿“曲味”来说事。什么这首散曲词味重,曲味少;那首散曲能接地气,贴近生活,曲味浓,创作界现在似乎刮起了一股风,强调“俗”才是正宗,所以铺天盖地的强调散曲要接地气,贴近生活。

对于这个现象的产生,杜肇昆认为:长期以来,理论界过于兴奋的夸张了元曲的俗白特征,漂白了元曲的价值色度,不断的演绎着、放大着“俗白、戏谑、俚直”是元曲的根本特征,是元曲的“本质”,是元曲的“本色”,是真正的“曲味”。

他认为,创作界更是用实践,用创作以俗白为美,以俚直为宗,以戏谑为“味”,偶尔有散曲大赛,那些评委们也认为越俗白才越是好曲,越戏浪才越是上品,把元曲的精华降低到胡同里打板儿要饭的打油诗、顺口溜档次。

再加上一些大家也反复鼓吹散曲俗化及俗文学的定位,如郑振铎等人就把散曲定义为俗文学。

这种定位是不准确的,杂剧是俗文学,但杂剧和散曲不能混为一谈。这种宣传,降低了散曲高度。不可否认,现今的散曲和唐诗宋词比较,已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很多诗词爱好者都冷漠了对散曲的研究与创作。

比如我们安徽宣城肖礼堂副会长就说,前两年他想在皖南地区成立散曲组织,于是组织人员学习写散曲,就有人说,那有什么搞头,散曲就是街头骂人的文学!散曲写多了,就不会写诗词了。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在“曲俗”理念的主导下,很多人把散曲写成了打油诗、顺口溜,有的则干脆写成了民歌,有的甚至和相声一样,尽搞些插科打诨,一味地追求要用方言,俚语,口语,俗语入曲,再加上几个衬字,否则就不是曲,是诗词了。这种搞噱头,赚眼球的创作,真是糟蹋散曲,是媚俗、庸俗,难怪当今一些诗词大家都不写曲,甚至不屑于。

如此现状,还高谈什么传承经典,振兴散曲?怎么可能吸引众多的诗词爱好者加入到散曲队伍里来?

因此,我认为上述这些观点误导了当代散曲创作导向及发展方向。

当然,我从来也没有否认散曲和民间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散曲要从这里吸取营养。但是,要知道元曲发展史告诉我们,元代曲家是学习“俗谣俚曲”,以其入曲,是为了追求散曲的灵动俏趣的文学艺术性。

请注意元代曲家对方言,俚语,口语,俗语,只是“学习”,就像唐诗宋词一样,要从民间,从生活中吸取营养,绝不是要在写每一首散曲中“必须”以方言,俚语,口语,俗语入曲。凡事都有个度。如果把散曲都写成民歌、打油、相声味道,我们何必还要去传承、振兴什么散曲呢?

所以我常说,当前曲坛的主流导向有问题。我看过当代不少人的散曲,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恐怕连打油诗的水平都没有达到。你看看人家张打油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多风趣、逗人!

鲁迅的《南京民谣》打油诗:“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还有当代的:“乡级干部喝白酒,打白条,摸白腿;县级干部饮红酒,要红包,亲红嘴;地级干部品黄酒,拿黄货,玩黄花。”

这些打油诗,含讽警示,入木三分。它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要求和愿望,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点,但毋容置疑,它的文学性不足。顺便说一句,大家看看,我们现在的很多散曲和这个是不是很雷同?大家自己去琢磨吧。

同样是含讽警示:我们看看散曲是如何表现的:

[正宫·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膆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这首散曲和上面打油诗相比,除了讲究格律以外,就曲语来说,亦庄亦谐,节奏跳跃,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即文学艺术性,风格显然不同。

二、正确认识元曲的构成、成就和本质特征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元曲的构成及其关系。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广义地讲,它包括杂剧和散曲。狭义来讲,它指的是杂剧。

1、杂剧:

元曲能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文学”的,主要是元杂剧的辉煌,元朝的文学创作,杂剧的成就最大。杂剧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是用于表演的剧本,

如《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这些剧目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深远。杂剧中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以叙事为主,虽然唱词在格律上要求严格,但因为是舞台唱腔,要使听众能听懂,其语言必然具有口语化,通俗化,娱乐化特征。我们现在可以从元人杂剧的一些用语中,能看出它很多是以北方的方言、俗语、俚语,市井语来入曲,舞台效应很鲜明,所以杂剧的语言多俗。

同时出于舞台不同身份人物唱腔的需要,必然有各种不同语言风格。在一出剧套中,张生、红娘、莺莺的语言唱腔,唐明皇和一个街头混混的舞台唱腔必然不同,这是因为要符合剧情角色的需要。所谓的蛤蜊味,蒜瓣味,也多指杂剧中一些角色的特定语言,只是由于这种语言和传统诗词相比,突出了尖、新、奇等味道,影响很大。但记住,这是杂剧中一些角色的特定语言。

在元曲发展史上,历代评家存在重杂剧,轻散曲,以杂剧代整体,往往把元曲和杂剧作为同一个对象,忽略了散曲特点,误导了人们对散曲的认识。杂剧又多“俗”,恰恰是杂剧这种俗语的很大影响,导致后来者误以为散曲也只能如同杂剧一样是“俗”了。

2、散曲:

散曲包括套曲和小令(带过曲虽然介于二者之间,但一般是归到小令里,比如唐圭璋的《元人小令格律》)。散曲之“散”,是相对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的话,就是“散”,散曲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第一:套曲。套曲有入剧曲的,有单纯套曲的。

我分析过元人套曲的语言特色,有两种情况,1、入剧曲的套曲,由于杂剧由套曲组成,杂剧要求通俗易懂,那么这类套曲也必然偏俗。2、如果单独以一个套曲抒情出现的,相比第一种入剧曲的套曲,则雅的成分要多一些。

 第二:小令。小令由于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因此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小令都居于主导地位。而作为单曲的小令大多清丽典雅,杜肇昆对《全元散曲》的做过统计、分析、总结,“雄浑、清丽”类作品数占90%左右,以俚俗、戏谑为特点的“本色”类作品,只占10%左右。

我也曾经对《元曲鉴赏辞典》做过统计,除去套曲,单曲小令中清丽典雅的,要占95%。元曲从数量比例看,也“雅多俗少”。《全元散曲》共辑录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同时还收集了元散曲的一些残句断语等。其中具有戏谑类散曲总数不超过400首、套。

 我不知道,为什么当代的散曲主流基调那么热衷于夸大俗的一面,看到一些清丽典雅的散曲作品,就指责为词味重。他们为什么不愿去正视上面这些比例事实?

 首先,研究一下元曲兴起和发展史,就知道尽管散曲来自民间,但在元朝,它的使用范围和诗词相差无几,只不过有些作家吸取了很多“俗谣俚曲”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作品。但这些作品不能算民间文学或者说俗文学。

今天流传下来的《全元散曲》,我们看到的大多出于社会上层作家之手,这些作家有的官居高位,有的是文人雅士,他们有雄厚的诗词功底,他们的介入才使散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的作品,才雅不输唐宋,俗则俏辣惊人。因此有人说小令应是由俗变雅的文学,小令在曲发展不够成熟的阶段,俗化特点多,在越来越多的文人介入后,雅的特征明显,这是有道理的。

我们还看到,在《全元散曲》中,下层人物的作品,即使真的很俗,也几乎没有流传下来,连无名氏的作品都难以考证。

其次,元人小令在今天,其音乐失传。散曲已经成为案头文学,案头文学必然偏雅,和诗词相比,曲是通俗一点,但是这个“俗”,应该是“雅俗”,明人王骥德在《曲律·杂论》谈到曲风时都说:曲以婉丽俏俊为上。

总之,小令入套多俗,单曲多雅。此外,也不要把散曲搞成民歌,动不动就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们的哥哥走山中”。

我以为,传承散曲,首先要对散曲有一份敬畏之心,要认真研究元曲,作一些科学的对比分析,不要糟蹋散曲。

我比较欣赏河北王玉民说:“元曲,是以两种形态流传下来的。一种是场上的,一种是案头的。场上的主要功能在演和听,案头的主要功能在赏和玩。当然了,演的也可赏,赏的也可唱。只是各有侧重而已。供演唱的大多是剧曲,供赏玩的大都是散曲。实事求是地说,在曲中,散曲属“雅”文学,剧曲属“俗”文学。曲学名家洛地先生说“案头曲的要求很高,唯有在格律(文体)、词藻(文学)上都经得起推敲即所谓‘案头清玩之曲’,才有资格称‘案头曲’,可以说,‘案头化’是文人乐府的必然趋势。然而,因其不宜唱,乃与‘唱’渐相脱离。它往往,并越来越成为某一名作者抒发其特定旨趣的作品……”

最后,我想如果哪个有心人能分类编出:

《全元杂剧卷》、《全元散曲套曲卷(入剧曲的不计)》、《全元散曲带过曲卷》、《全元散曲小令卷》,这无疑有助于还原元散曲的真实面貌,使散曲爱好者从源头来了解元曲全貌,得出一个公正客观的认识,这才有助于散曲在当代的普及、振兴、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