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星溅起漫天火
曹声明
明朝亡于崇祯之手,不仅在煤山挂脖子的崇祯不服气,就连许多历史学家也为之抱不平。一些专家学者为此纷纷著书立说,有人说明实亡于天启,有人讲明实亡于嘉靖,著名的历史学家黄仁宇甚至言之凿凿的论证明实亡于万历十五年。这些学识渊博的学者们的论点,都有大量的历史论据来支撑,这远非当今网民所戏称的那些砖家们的信口胡诌。人们只要冷静地正视一下当年崇祯所面对的现实是何等的严酷,就会明白,把板子全打在崇祯的屁股上实在有点冤。当崇祯乐得屁颠屁颠地走上梦寐以求的龙庭之上时,他才发现,他屁股下坐的不是一把舒适的龙椅,而是一口滚烫的烤炉。大明王朝经过他弟弟,他爷爷,他祖宗们的反复折腾,早已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了。他接手的不过是一个烂的不能再烂的烂摊子而已。
崇祯本是一个有宏图大志的人,只可惜他志大才疏,却自命不凡,正应了那句:“心有天高,命如纸薄”的俗语。崇祯刚上台,就不露声色的铲除了在朝廷上盘踞多年的阉党集团,随后又为冤死的东林党人平反昭雪,重新启用抗清名将,这几记重拳打得果断有力,赢得了一片喝彩声,让长期处于黑暗中的人们看到了一丝亮光。崇祯二年四月,刑部给事中刘懋上疏请求清理全国驿站,崇祯立即批准。驿站的种种弊端早已严重影响到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因为没有影响到前朝天启皇帝做木匠活,所以他根本没当一回事。崇祯接班不久提出整顿驿站,是非常及时必要的。驿站是政府设在交通要道上的中转站,负责接待传送公文的差役和往来官员途中休息换马的处所,这和今天高速公里上的服务区,货物中转站或物流中心有异曲同工之妙。驿站定型于唐代,经过唐宋元明时期的发展,早已形成了组织严密,等级分明,手续完备的驿站制度。古人发明建立的驿站制度,在古代交通运输,通讯信息十分原始的状态下,出色地完成了各种政经文化和军情信息的传递任务,我们不能不敬仰先人的聪明才智。历朝历代对驿站的使用都有严格的法令规定,非公务军务不得动用驿站资源。官府使用的凭证是堪合,兵部使用的凭证是火牌,用后立即收回。明初,朱元璋下令:非军国大事,不得擅用驿站及邮道设施。朱元璋女婿欧阳伦用驿站走私茶叶,朱元璋二话不说,立即批了一个“杀”字。此后很长一个时期,胆子再大官阶再高的牛人也不敢打驿站的歪主意了。
再好的经,通过歪嘴和尚的那张破嘴,也会给念歪的。到了明末崇祯时期,只能用乱象丛生,一塌糊涂来表示驿站的现状了。别看驿站位卑职微,这里却可榨出不少油水来。明朝规定,地方自行解决办公经费,挂着官府招待所这块金字招牌的驿站,自然成了地方政府筹措办公经费的绝佳借口。驿站负责各级过路官员的吃喝拉撒睡,还要伺候他们的骑马坐轿,不用说,这些负担全都摊派到当地老百姓头上。如果像朱元璋时期那样,严禁公器私用,自然少了许多麻烦,可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来到驿站的官员不但白吃白住,还要白拿,官大一点的,拿少了还要拿你是问。按规定,堪合用完了要上交,但此时交不交已不是问题了。许多官员用过了,就送给自己的七姑子八姨弟,哪怕阿猫阿狗都可拿着堪合到驿站去公费旅游一番。针对驿站的乱象,刘懋整顿驿站的建议,正中崇祯下怀,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政府行政成本,为国家捉襟见肘的财政增加一笔收入,还可减轻地方百姓的负担,可谓好处多多,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个完美的改革措施。在崇祯的大力支持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清理驿站的改革展开了,而且战果辉煌:一年之内,裁减驿站二百多个,开除富余驿卒一万多名,并严令堪合私用,一年之后全国各省上报节省开支八十多万两白银的开支。可奇怪的是,这节省的白银都跑到哪里去了呢?朝廷的银库未见多涨一文钱,百姓的的负担未见少轻一分力,官府依然还是那个官府,百姓依然还是那个百姓。最要命的的是,这次驿站裁减掉了一个大名鼎鼎的历史牛人——李自成。崇祯若知后来事,不把提出清理驿站建议的刘懋剁碎才怪呢!
李自成从驿站下岗后,同年冬季,因欠债被债主告到米脂县衙,县官将李自成戴枷游街,欲将其置于死地,李自成被亲友救出后,杀死债主,投身到造反的大军里去了。驿卒做不成,只好做皇帝。十五年后,李自成率领浩浩荡荡的大顺军打进了北京城,掀翻了崇祯的龙椅。但是,这一切能怪是清理驿站惹的祸吗?没有李闯王,自有高闯王、张闯王。明朝末期的神州大地上,早已铺满了一层厚厚的干柴,只等一个小火星去点燃了。无法预料的只是,不知是何人,何时,在何地去燃起这股冲天大火了。严格的讲,清理驿站根本算不上是火星,干柴枯草堆积得过多,一遇到干燥闷热的天气,发生了自燃,这也没有任何可奇怪的。当一个政权彻底腐烂了,除了推倒重建,任何修补都无济于事。即使一个完好的改革措施,也会走向他它的反面。崇祯清理驿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