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红楼梦贾赦石呆子贾雨村曹雪芹 |
http://s14/mw690/a69f765cgdff38148590d&690
石呆子呆在哪里?
曹声明
《红楼梦》里,贾赦是个身世显赫的官三代.曹雪芹笔下的贾赦荒淫无耻,强横霸道,简直就是一个官匪,我们即使拿着放大镜也很难在他身上发现闪光点。此等恶人身居要职,折腾于官场之中,必是弱势群体的大灾难。贾母的首席大丫鬟鸳鸯尚且受其欺凌,被逼自杀,更何况贾府寻常的丫鬟以及市井低贱的小民,那只能是谁撞上这个瘟神谁倒霉。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平儿向宝钗讲诉了一件新闻:贾赦看上了石呆子二十把有古人写画真迹的扇子,于是派自己的儿子贾琏去强行索买。偏那个石呆子是个不知死的冤家,硬是不卖,正当贾琏不知如何是好之际,当初因投靠贾府而发迹的大贪官贾雨村听见这事后,“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不知是死是活。”贾赦夺得了石呆子的古扇后,又责骂儿子贾琏办事不力,贾琏看不过去,回了一句:“为了这点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结果被贾赦混打一顿,脸上打破了两处。其专制蛮横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这段只有几百字的新闻,为我们揭开了蒙在这个社会上君仁臣良的美丽面纱,一个家破人亡的残酷现实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从平儿简短的叙述中我们可知,石呆子是个穷的连饭也没的吃的书生,他酷爱书画文物胜过了自己生命。不学无术的贾赦之所以要夺此扇,只不过是为了附庸风雅,炫耀财势而已。石呆子之所以如此较真,一则是为了捍卫心中那份文化信仰;二则还有对官府自有公断的信心。他面对贾府五百两雪花银子毫不动心,一口回绝;他面对贾府淫威毫不畏惧地说道:“要扇子,先要我的命!”这实质上就是傲慢的权势同执着的信仰之间的一场较量,读罢令人嘘唏不已的结局之后,读者自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曹雪芹为何要将这个一条道走到黑的穷书生命名为石呆子,他呆在哪里,作者通过石呆子的悲剧想暗示我们什么呢?
经过二千多年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人,一直虔诚的信奉着书本上的那些仁义道德说教,一旦现实中的邪恶同纸上的道义发生冲突时,他们总会傻乎乎地认为这只是某个人的恶行,迷糊糊地期盼着来个包青天为其洗冤。石呆子嘴里讲要扇子,先要我的命,那也不过是一句气话,因为他的内心深处还藏有一句“谅你小子也不敢!”的潜台词。说穿了他的硬气来自对明镜高悬的官府自会主持公道的信念。假如他知道正是官府的诬陷导致他家破人亡,石呆子再呆也会明白:命都没有了,哪里还会有扇子的存在?石呆子呆就呆在读死书,认死理,至死一根筋,石呆子更是呆在他根本想不到,金銮殿上正大光明金匾后暗藏着那么多的罪恶,他也不会知道,官衙堂上清正廉明的招牌后堆积有那么多的贪脏枉法,石呆子至死也不会明白,写在纸上的法律,对于专制制度下的统治阶级来说,那只不过是一张擦屁股的手纸;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它却是货真价实的一条绞索。而且这个绞索套可以任意扩大,随心收缩,有时还可以无中生有。石呆子真是人如其姓,名符其人!
钻进古书堆里的石呆子的社会常识,远不如斗大字不识一升的市民农夫,他们早就用自己的血泪总结出了许多无字真经:“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官字下面二个口,上下口里都有理”。同为四大名著的《水浒传》里面,也描写了一个和石呆子类似的故事:猎户解珍、解宝兄弟射杀的老虎被豪绅毛太公赖去,自己反遭诬告,身陷囹圄。兄弟俩面对冤狱,不是向官府鸣冤叫屈,而是暗中求助亲友,闷声不响地反出牢房,杀了仇人。《水浒传》宣告的是官逼民反迫上梁山的社会常识,《红楼梦》暗示的是树欲枯必先腐之的历史规律。曹雪芹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无情地剥去了贾府鲜花着锦的虚幻盛装,把贾府上层醉生梦死,荒淫霸道的丑恶嘴脸一一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人们从这个家族的败落就可以预测到整个封建王朝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曹雪芹通过贾赦依仗权势轻易地夺去石呆子古扇这件事,强烈地暗示人们,贾赦这些王公大臣们不但肆无忌惮地欺凌迫害基层民众,就连笃信道义的读书人石呆子也被他们推到社会的对立面,这些愚蠢的家伙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制造敌人,贾赦这些王公大臣们总是妄图自己的统治千秋万代,可是,傲慢的权势不会让他们明白:封建王朝的掘墓人恰恰正是他们自己!
石呆子用心爱的二十把古扇子和自己的家业性命告诉我们:权贵者们的铁骑早已把民众的信仰践踏得粉碎,狂妄的权力正让敌对势力日益壮大,封建专制这棵大树,内有蠹虫拼命腐蚀,外有刀斧用力砍斫,此树焉有不倒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