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城区西营镇地名溯源

(2012-07-21 12:04:22)
标签:

文化

一(1)西营:位于锦绣川北岸,东为营东峪,南为营南坡,西邻汪家场,省道327线北侧。设西营村村民委员会,为西营办事处驻地村。农历四、九大集,三、六小集。1939年,日本侵略军在此设据点。1944年4月,林乎加同志带领两个连和地方武装,拔除了西营据点。同年,中共历城县委、县政府在此正式成立。村南有虎洞泉,村西有虎头崖、晾米台。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到此,视为军事要地,近能攻,退能守,便在此安营扎寨三处,一营驻西为西营,一营驻南为南营,一营驻东为东营。明崇祯《历乘》记载:“西营,城东90公里,亦有南营,皆出枣栗”。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锦绣川路:西营”。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东南乡南保泉三:西营(四、九日集)”。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东庑乡南保泉三:西营(四、九日集)”。

二(2)黑峪 位于西营西南1.75公里处,东为营南坡,南为傅家峪,西北为李家庄。设黑峪村民委员会,属西营办事处。

明代,曾名大黑峪。因建村于黑牛寨下一条深山峪中而得名。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锦绣川路:大黑峪”。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东南乡南保泉三:大黑峪”。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东庑乡南保泉三:大黑峪”。清乾隆二年(1737),徐氏等诸姓又由黄河庄相继迁入,后沿称黑峪。

(3)苗家峪 位于西营西南3公里处,东邻栗行,西南为孤峰庵,西为东大峪。属黑峪村民委员会。

清光绪年间(1875—1908),苗氏由港沟以东章锦迁此定居(苗姓户已绝)。以姓氏命名苗家峪。

(4)苗峪口 位于西营西南2.5公里处,东邻傅家峪,南为苗家峪。属黑峪村民委员会。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吴氏由历城东北董家庄迁此定居。因建村于苗家峪之峪口处,故沿称苗峪口。

(5)傅家峪 位于西营西南2公里处,西为苗峪口,北邻黑峪,东北为营南坡。属黑峪村民委员会。

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原名杜家峪。因杜姓早居建村而得名。后杜姓户绝,傅姓住户增多,故改称傅家峪。

(6)栗行 位于西营西南2.75公里处,西南依黑牛寨,西邻苗家峪,北为傅家峪。属黑峪村民委员会。

清宣统年间(1909—1911),徐氏由王合村迁此建村。因此处有一片栗树行子,故沿称栗行。

三(7)汪家场 位于西营以西2.5公里处,锦绣川北岸,南为李家庄,西北邻庙子沟。设汪家场村民委员会,属西营办事处。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汪家场。汪氏早居为富户,种庄稼多,使其场大而得名。相传,清康熙年间,有位兵部司马孙氏曾贬官到此居住。以后,宋、李二氏又相继迁入,仍沿称汪家场。

(8)庙子沟 位于西营以西2.75公里处,锦绣川西岸,东邻汪家场,南为李家庄。属汪家场村民委员会。

清宣统年间(1909—1911),因西山峪沟曾修有土地庙一座,住户遂迁此建村,故沿称庙子沟。

四(9)李家庄 位于西营以西3公里处,锦绣川南岸,南为秦口峪,北邻庙子沟。设李家庄村民委员会,属西营办事处。

明崇祯年间(1624—1644),称涝滩。李氏由庄科迁此建村。当时,因地处水源丰富,泉水可破土而出故名。后来因村中多为李姓住户,故改称李家庄。

五(10)秦口峪 位于西营以西4公里处,东为苗峪口,西为红叶谷风景区,南邻东大峪,北为李家庄。设秦口峪村民委员会,属西营办事处。建有七里河度假村。

曾名擒寇峪、擒口、勤口峪、噙口峪。明洪武二年(1369),王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传说,该村东山黑牛寨上有匪寇占山为王,时常骚扰百姓,官兵前来剿匪,匪寇流窜至此,被擒获,故得名擒寇峪。后以谐音沿称秦口峪。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锦绣川路:擒口”。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东南乡南保泉三:勤口峪”。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东庑乡南保泉三:噙口峪”。

(11)东大峪 位于西营西南3.75公里处,东为苗家峪,南邻围泉子峪,西南石佛峪。属秦口峪村民委员会。

清宣统元年(1909),称洞大峪。住户由秦口峪迁此。因建村于山峪处,村东山上有一大山洞,故得村名。后沿称东大峪。

(12)石佛峪 位于西营西南5公里处,东邻围泉子峪,北为秦口峪。属秦口峪村民委员会。村内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石佛造像。

清代,孔氏由曲阜迁此建村。相传,孤峰庵中原有两只“金鸡”,一南方人在此村以雕刻石佛造像为名,将金鸡盗走。后沿称村名石佛峪。

(13)围泉子峪:位于西营西南4.5公里处,东邻老泉,西为石佛峪,东北为孤峰庵。属秦口峪村民委员会。

清乾隆二年(1737),尹、李二氏先后由泰安和潘家庄迁此建村。因此处山峪有五处山泉环绕,故沿称围泉子峪。

(14)老泉 位于西营西南4.25公里处,东依黑牛寨和智公泉,西北为围泉子峪,北邻孤峰庵。属秦口峪村民委员会。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寇氏由西营迁此建村。因村北山峪有一古泉,泉水四季常流不断,村以泉得名,故沿称老泉。

(15)孤峰庵 位于西营西南4公里处,东南依黑牛寨,南邻老泉,西北为东大峪。属秦口峪村民委员会。

清代,住户由秦口峪迁此建村。在秦口峪东南山峪有一孤峰,峰上有座明代修建的孤峰庵。村以庵得名。

六(16)营南坡 位于西营以南1公里处,东邻营东峪,西为黑峪,南依会仙山。设营南坡村民委员会。村南有古名泉会仙泉。

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段氏由郭店迁此。因建村在西营之南山坡,故沿称营南坡。

七(17)营东峪 位于西营以东1.5公里处,南营河东岸,东邻东峪,南为大南营,西为营南坡。设营东峪村民委员会,属西营办事处。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螃蟹峪。住户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此处河里多有螃蟹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改名为富家峪。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锦绣川路:螃蟹”。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东南乡南保泉三:螃蟹”。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东庑乡南保泉三:富家峪”。建国后,因在西营之东山峪中,故又改成营东峪。

(18)东峪 位于西营以东3公里处,东为野河沟,西邻营东峪。属营东峪村民委员会。

民国六年(1917),杨、李二氏先后由石岭和柳埠迁居于此。因建村在营东峪以东,故沿称东峪。

八(19)西岭角 位于西营东北2公里处,锦绣川北岸,东邻东岭角,南为营东峪。设西岭角村民委员会,属西营办事处。

曾名岭角庄。明洪武二年(1369),王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居于此。因建村在羊皮岭角下而得名。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历山东路:岭角庄”。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东南乡南保泉三:岭角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东庑乡南保泉三:岭角庄”。后因地处羊皮岭之西,故沿称西岭角。

(20)小角岭 位于西营东北2.25公里处,东为东岭角,南邻西岭角,北依马鞍山。属西岭角村民委员会。

清宣统年间(1909—1911),张、林二氏先后由历城县北滩头和坝子迁此。因建村在一山岭角下,故沿称小角岭。

九(21)东岭角 位于西营东北2.5公里处,锦绣川北岸,西邻西岭角,东北为河口,东为坔窝。设东岭角村民委员会,属西营办事处。

清代,姚氏由济南以东姚家庄迁此。因建村在羊皮岭之西,故沿称东岭角。建有天建南苑旅游度假村。

十(22)乔峪 位于西营东北3.5公里处,东邻红岭,南为东岭角。设乔峪村民委员会,属西营办事处。

清嘉庆二十年(1815),乔氏由港沟以北潘家庄迁居于此。因建村在山峪之处,以姓氏得名,后乔姓户虽绝,仍称乔峪。

十一(23)红岭 位于西营东北3.25公里处,锦绣川北岸,东为天晴峪,北为孔老峪。设红岭村民委员会,属西营办事处。

清代初期,田氏由港沟以北田家庄迁此建村。因地处山岭,岩石土壤多呈红色,故沿称红岭。

(24)河口 位于西营东北3.25公里处,锦绣川北岸,东为天晴峪,西南邻东岭角,北邻红岭。属红岭村民委员会。

清代初期,刘氏由董家庄以北院后迁此。因建村在红岭山峪的河道之口处,故沿称河口。

(25)鸭子泉 位于西营东北4.25公里处,东为石门沟,西邻红岭,东南为天晴峪。属红岭村民委员会。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尹氏由积米峪迁此建村。当时,因此处有一山泉,泉边有一水湾,鸭子长在湾中戏水,故沿称鸭子泉。

十二(26)东积米峪 位于西营东北5公里处,东为灰泉子,南为鸭子泉,西邻西积米峪。设积米峪村民委员会,属西营办事处。

唐代,曾名积米峪。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积存过粮草而得名。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历山东路:渍米峪”。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东南乡南保泉三:渍米峪”。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东庑乡南保泉三:渍米峪”。清康熙元年(1662),杨氏又迁入。后以河道为界,将其分为东西两村,此处位东,故沿称东积米峪。

(27)西积米峪 位于西营东北4.5公里处,东邻东积米峪,南为红岭,北为黄鹿泉顶。属积米峪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东积米峪同。明末,逯氏从章丘县逯家埠又迁入。后沿称西积米峪。

(28)弯弯地 位于西营以北5.75公里处,东为遛马岭,南为黄鹿泉顶,北邻花园岭。属积米峪村民委员会。

清道光年间(1821—1850),王氏由港沟以北官庄迁此。因建村于一块弯弯地旁边,故沿称弯弯地。

(29)遛马岭 位于西营东北6.75公里处,南为火窝子西为弯弯地,西北邻花金筲。属积米峪村民委员会。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驻扎兵营,因此处山顶平坦,将士们常在此遛马而得村名。清道光年间(1821—1850),张氏从彩石以北小龙堂又迁入,仍称遛马岭。

(30)黄鹿泉顶 位于西营东北5公里处,南为孔老峪,西邻黄鹿泉,北为弯弯地。属积米峪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二年(1369),宋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因建村在黄鹿泉东一座山的顶部,故沿称黄鹿泉顶。

(31)火窝子 位于西营东北6.25公里处,东南为拔槊泉,西南为东积米峪,北邻遛马岭。属积米峪村民委员会。

清宣统年间(1909—1911),称高家峪。此处原系章丘县高大亭的一处山庄而得名。后由积米峪范、袁、刘、朱、李诸户合伙买下高家的地,改称伙窝子,后沿称火窝子。

(32)孔老峪 位于西营东北4公里处,东北邻西积米峪,南为红岭。属积米峪村民委员会。

清乾隆年间(1662—1722),称哄老峪。相传,村西山上有个通天洞叫天窑。村里有个不孝之子,将其父母哄骗至洞内致死而得名。后来取孝敬老人之意,沿称孔老峪。

(33)灰泉子 位于西营东北6公里处,东为拔槊泉,西邻东积米峪。属积米峪村民委员会。村内有古名泉灰泉。

唐代,称灰泉子。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路过,见一泉水质不清,细看,乃泉在背阴处似灰色而得村名。清乾隆年间(1736——1795),李氏从历城滩头又迁入,仍称灰泉子。

十三(34)拔槊泉 位于西营东北6.75公里处,东邻宝山,南为石门沟,西为灰泉子。设拔槊泉村民委员会,属西营办事处。村内有古名泉拔槊泉。该村是济南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780米)。

相传,村民来源于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到此插槊,拔槊而成泉的故事,故村因泉而得名拔槊泉。清嘉庆年间(1796—1820),沈氏从济南以东马家庄又迁入,仍称拔槊泉。

(35)宝山 位于西营东北8公里处,南为道沟,西邻拔槊泉。属拔槊泉村民委员会。村东南有古泉饮马泉。

民国十年(1921),俗称宝滩。韩氏由村东南道沟迁此建村。因地处山峪,树木繁茂,民以种果树和烧木炭为业,生活富裕,素有“宝山”之称,故沿称宝山。

十四(36)坔窝 位于西营以东4.25公里处,锦绣川上游北岸,东为枣林,西为东岭角,北邻天晴峪。设坔窝村民委员会,属枣林办事处。

民间有“先有坔窝庄,后建朝阳寺”之说。明崇祯《历乘》记载:“朝阳寺,城东南六十里,宋大中祥符初建”。唐代,曾名东营。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到西营,选三处平整开阔地带安营扎寨,一营驻西为西营,一营驻南为南营,一营驻东为东营。因此处位东,故名东营。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锦绣川其源有三:一发于东北章丘佛峪之东山下,石壁玲珑,泉源甚大,号曰盛泉。历白炭窑、枣林至东营,右纳天井峪之水,及渍米峪鸭子泉之水,……(续修府志采访册)”。宋、明时期,改名茁窝。因村四面环山,锦绣川源头水、天晴峪水流经此地,形似一窝,上面草木繁茂,茁壮成长,故改名茁窝。清代,改名坔窝。因“茁窝”读音拗口,易念成“zhuā窝”,村内有水有土,故改“茁”为“坔”,命村名坔窝(“坔”有两种读音dì和làn,均不为zhuā)。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锦绣川路:茁窝”。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东南乡南保泉三:水土窝”。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东庑乡南保泉三:水土窝”。清乾隆和民国版本历城县志均为“水土窝”。概民国版历城县志印刷采用的是铅字印刷,乾隆版历城县志印刷采用的是活字印刷,古书排版采用竖版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一列一列书写,“坔”不是常用字,即用“水、土”两字拼替。

十五(37)天晴峪 位于西营以东5公里处,东为佛峪,南邻坔窝,东北为石门沟。设天晴峪村民委员会,属枣林办事处。

原名天青峪。因村建在一条山峪中,多有深黑而微红色的岩石(木鱼石的一种),深黑而微红色即天青,以岩石的颜色命名为天青峪。后谐音称天晴峪。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东南乡南保泉三:天青峪”。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东庑乡南保泉三:天青峪”。明末,刘氏从刘海庄又迁入,仍沿称天晴峪。

十六(38)石门沟 位于西营以东6公里处,东为道沟,南邻小葫芦峪,北为拔槊泉。设石门沟村民委员会,属枣林办事处。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冯氏由章丘县寨山后迁此建村。因地处西山崖有长方形的凹陷状,远看似门,故沿称石门沟。

(39)小葫芦峪 位于西营以东6公里处,东南为佛峪,南依青岗寨,西为天晴峪,北邻石门沟。属石门沟村民委员会。

清道光年间(1821—1850),李氏由佛峪迁此建村。传说,早年有一块巨石从山上滚下山坡,因其形似葫芦状,故沿称小葫芦峪。

十七(40)枣林 位于西营以东5.75公里处,锦绣川上游北岸,东为白炭窑,南邻赵家庄,西为坔窝。设枣林村民委员会,为枣林办事处驻地村。农历三、八逢集。

明代,曾名枣林庄。因枣树林子满山而得名。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锦绣川路:枣林”。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东南乡南保泉三:枣林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东庑乡南保泉三:枣林庄”。清康熙年间(1662—1722),王氏从曲家庄又迁入,后沿称枣林。

十八(41)白炭窑 位于西营以东7公里处,锦绣川上游,东为林枝,西邻枣林,北为佛峪。设白炭窑村民委员会。

明代,胡、李二氏由吴桥迁此建村。因村民多以建窑烧木炭为业,有黑、白两种,尤以白色木炭为好,故沿称白炭窑。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锦绣川路:白炭窑”。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东南乡南保泉三:白炭窑”。

十九(42)林枝 位于西营以东8.5公里处,东南北三面皆邻章丘市境,西为白炭窑。设林枝村民委员会,属枣林办事处。

清道光二年(1822),田氏由田家庄迁此建村。因地处深山陡峪之间,当年树木成林,枝叶繁茂,故沿称林枝。

二十(43)道沟 位于西营以东7公里处,南邻小东沟,西邻石门沟,西北为宝山。设道沟村民委员会,属枣林办事处。村内有真武庙一座。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村北小跑马岭设木球场。有一次,将士们在一起打球,不慎球滚落山涧。李世民问捡球返回之兵:球落何处?答曰:山沟也。又问:有道否?答:顺山坡而下是道也。故得村名道沟。明嘉靖年间(1522—1566),韩氏从章丘县明水又迁居于此,仍称道沟。

二十一(44)佛峪 位于西营以东7公里处,东邻小东沟和文风山,南邻白炭窑,北为道沟。设佛峪村民委员会,属枣林办事处。村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峪革命遗址。

相传在唐代,曾在此山峪大修庙宇,建有佛爷殿、罗汉庙、姑子庵等,佛教兴盛。因之取村名佛峪。明末,李氏从章丘县李家埠又迁入,仍称佛峪。

(45)小东沟 位于西营以东7.25公里处,东依文风山邻章丘市境,南为白炭窑,北为道沟。属佛峪村民委员会。

明崇祯年间(1628—1644),李氏由章丘县李家埠迁此健存。因与佛峪仅一河之隔,又位于河沟之东,故沿称小东沟。

二十二(46)赵家庄 位于西营以东5.5公里处,东南为葫芦峪,西南为野河沟,北邻枣林。设赵家庄村民委员会,属枣林办事处。村西有朝阳寺遗址。

清乾隆三十年(1766),赵氏由葫芦峪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

(47)野河沟 位于西营以东5.25公里处,东为葫芦峪,南依大高尖山,东北赵家庄。属赵家庄村民委员会。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刘氏由港沟以南两河迁此建村。因地处荒山野坡和一河沟旁边,故沿称野河沟。

二十三(48)葫芦峪 位于西营以东6.5公里处,东邻章丘市境四角城,南依四界首,北邻赵家庄。设葫芦峪村民委员会,属枣林办事处。村由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葫芦峪革命遗址。建有九如山瀑布群风景区。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崔氏先祖由崔家庄最早迁此。据崔廷茂“崔昆之碑”记载,乃嘉庆十二年(1807)方正式建村。因视其地形似葫芦状,又地处山峪之中,故沿称葫芦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