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转发:人无所舍,必无所成。心无所依,必无所获。自己的路只有自己去走,自己的心还须自己去度。能抓住希望的只有自己,能放弃自己的也只有自己。能怨恨嫉妒的是自己,能智慧温暖的还是自己。心中有岸,才会有渡口,心有所持,才能行之安然。”
在股市中,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回归股权投资的本质呢?拥有自己心仪的股权,享受股权带来的红利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许多人渴望股价的快速大幅上涨?可实际上即使股价大幅快速上涨后,你难道就不继续投资了吗?
投资的本源就是做心仪的低估股权的股东。如果股价上涨后,我们不能换到更多数量的股权,那这个上涨就只有变现的价值,而没有投资的价值?!
当一个人能恬静的以不断增加的低估股权数量,为自己的投资航标时,这个人的股权投资之路,才会真正的稳健和持久。
不知不觉间,自己的账户里,已经有了很多很多的公司股权,有的价格竟然和财政部汇金这些大股东投资之初的原始股的价格不相上下
有时真的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们这种小散,何德何能能有这样的机缘和际遇呢?
(群友说:巴菲特:我不需要股价告诉我那些我已经知道的真实价格。这个世道很浮躁,进入股市的人每天看着股价上上下下,也就更浮躁了,很少人能够回归投资的本质。完全认同老师这种做法,我虽然钱少,也是跟着老师的步伐,不知不觉跟老师学到了很多东西。)
确实就是这样,很少有人这么理解股权投资!
前二天有股友来,我们聊天说起巴老讲的印第安人卖曼哈顿岛的故事,许多人都是错误的解读。
许多人都是像巴老所在的1960年代的人一样的想法:印第安人太傻了,24美元就把这个60年代价值500亿美元的岛卖掉,太没有眼光了?
实际上通过我这些年的研究和体悟,巴老能成为巨富的秘密,就藏着这个故事里。
(群友说:巴老这个故事,重点是表达复利的威力。)
你说的复利思维,是一点。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没有体悟到第二点?巴老的第二点就是:资产的价值在于长期的复合收益率,而不是资产的涨跌增值。
现实生活中,我身边很多人,遇到一个好机会,就发达了的例子不胜枚举。
可发达过后,这条规律就发生作用了,许多不遵从这第二点的人,胡乱投资或胡乱投机,基本都打回了原形,有的还资不抵债。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很多。
这第二点是投资思维逻辑的基础,不管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群友说:老师我明白了,只有这样做才能够一路向前。长期的投资收益,是正复利重复的保障。)
(群友2说:老师,那只是巴老的理论假设,现实中并没有人把24元,变成500亿。理论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外一回事。跟随巴菲特的很多人,中途也有退出不少的!)
一句话,就明了你在这个问题上的层次?那你告诉我们大家:为什么巴老能从一个1956年只有10几万美元资本的投资者,成为今天拥有八九百亿美元身价的人?他到底做对了什么?他遵循了那些可以复制的本质规律?
你根本就没有理解我说的到底是什么?哈哈。
刚才那位群友,他也知道是巴老的理论假设?可他为什么不再深入的问问自己巴老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理论假设呢?
(群友说: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相信这个理论假设能够变成现实。巴菲特几十年的践行,他的财富成就,足以证明。)
实际上,巴老是讲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思维路径:当年24美元和曼哈顿岛成交的那一刻,如果一个人把投资定义在产出和复利上,而不是资产的涨跌上。那么这个人才是真正的成熟稳重的投资者。
本源的东西,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东西,哈哈!
(群友说:很多人知道,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但他没有去积,去聚。塔是永远建不起来。这就是知和行。老师这么提一点,我就更能明白了。投资真的要思考一些原本的东西,这才是富有生命力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许多人之所以没有达成自己期望的财富,就是因为无明和无行。
我们读巴老的信,就是接触他老人家的思想,触摸他老人家的思维路径和逻辑推导方法,与伟人为伍,才能真正的成就自己。
我要忙点事了,有机会再聊,恭祝大家发财!